駐美大使空缺逾三月 中國傳對美「搞失蹤」
2023年4月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週三(4月5日)引述消息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氣球事件後一直想重新安排與中國高層的會面,但北京卻對他「冷眼相看」(give him the cold shoulder)、「搞失蹤」(ghosting)。
消息來自一位現任美國官員及一位前國務院官員。他們匿名透露,2月份一個中國的高空間諜氣球飛越美國上空,導致布林肯推遲訪華行程,但此後美方一直在「努力重啟」雙邊高官會談,包含安排布林肯及其他美國高官訪華,以及促使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
然而,這些消息表示:「中國正在回絕美國的努力。」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上週也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一直不願意參與(和美國)建立信任、危機溝通或熱線的有關討論。」
報導亦指,台灣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眾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5日的正式會面,可能再度打擊中國與美國恢復交流的意願。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4日對此表示:「堅決反對美國政府第三號人物、眾議長麥卡錫同蔡英文會見」,且該會面「嚴重損害中方主權和領土完整」。
保衛民主基金會(FDD)高級中國研究員辛格爾頓(Craig Singleton)告訴POLITICO,蔡英文和麥卡錫「必須處理好一種微妙的平衡:既要傳遞團結的訊息,又不能給北京以過度反應的許可」。
報導分析,蔡英文至今展開過七次「過境外交」,當時也都激怒了中國,但外交關係很快就反彈了。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奧林斯(Steve Orlins)指出,蔡英文與麥卡錫的會晤並沒有「官方訪問的外衣」,這意味著在蔡英文回到台北後,「(美中)外交互動應該重新開始」。
但在近年來,美國不斷向台灣加碼出售武器,以及美台官員日益增加與蔡英文的互動,都導致中國對美方越來越反感。報導分析,原本中美雙方都希望穩定日益動盪的關係,但現在情況變得更多的是「華盛頓主動聯絡,而中國政府卻退縮了」。
中國駐美大使空缺
與此同時,中國駐美大使一職已空缺超過3個月。 《南華早報》指出,這是1979年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該官位懸宕最久的一次;上一次是在1995年6月,當時華府同意中華民國(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在台灣總統大選前訪美,隨後北京即召回時任中國駐美大使長達兩個月。
台灣中央社5日報導,此人事任命遲遲未定案,凸顯了中美關係陷入僵局,也意味著中國目前還在審慎斟酌如何與美國打交道。
自前中國駐美大使秦剛接任中國外交部長後,各方專家普遍認為,下一任駐美大使將由秦剛的副手之一謝鋒擔綱,但北京至今尚未布達正式消息。而部分涉外專家也認為,不同於美國派大使需經過嚴格聽證,北京的人選指派並沒有內部資格審查的刁難,程序根本不該是問題。
「北京沒有參議院,沒有國會聽證,(人選)定了就是定了,想必是北京在故弄玄虛,以表達對美方的不滿,」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教授朱誌群告訴《南華早報》:「就是要讓美方知道北京很不悅,並期盼美國好好善待中國的新任大使。」
另有若干人士以當前局勢分析,謝鋒有望在本月走馬上任,因為「北京得重新調整併關注蔡英文過境美國後,華府方面釋放的初步訊息」。
美盼與習近平直接接觸
POLITICO報導,北京也特別針對習近平與拜登的通話提案進行反擊。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上個月告訴記者,白宮希望在3月13日中國兩會結束安排一次元首通話,當時中國外交部的回應明確表示,北京不急於重新恢復這兩位領導人的聯繫。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當時告訴記者:「我們認為,溝通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增進理解、管控分歧,不能為溝通而溝通。美方應當拿出誠意,同中方相向而行,以實際行動推動中美關係重返正軌。」
另一位熟悉布林肯訪華計畫的美國官員匿名透露,雖然對出訪中國尚未定案,但布林肯將於4月中旬訪問亞洲,並有可能在期間短暫造訪中國。
POLITICO分析,自拜登上任以來,讓中國保持定期、有意義的溝通一直是該政府面臨的挑戰。即使有溝通,也往往沒有什麼實質成果,導致美國官員渴望更高層次的接觸,特別是與習近平的直接接觸。
報導指,習近平正式獲得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之後,美方認為「他說的話比他下屬的話重要得多」。一位美國官員匿名表示:「我們認為,領導人級別的接觸,特別是鑑於權力集中在習近平手中,對於促進我們兩國政府之間的有效溝通至關重要。」
因此美官員普遍認為,若中國政府最終同意布林肯訪華,尤其若能安排他會晤習近平,才可能為美中關係開闢更多溝通的空間。
(POLITICO、台灣中央社、《南華早報》、中國外交部)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