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對大陸的民主化前景表示樂觀
2011年5月7日在《明鏡》5月2日刊登的專訪中,馬英九表示"對大陸的人權狀況非常擔憂"。他說:"自從我擔任總統以來,每年6月4日都回憶天安門廣場事件。當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我是不僅向他祝賀、而且同時也敦促北京政府釋放他的全世界9位國家元首之一。"
他還說:"在過去的30年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大陸不僅在經濟發展上而且在社會發展上都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主要是在自由、民主、法治和人權四個領域依然還有很大的虧空需要彌補。自從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就得在世界上履行新的責任,這也要求在這些領域改革。"
他強調,"大陸的人權狀況決定了台灣海峽兩岸制度的不同","我們集中於要求北京領導人善待異議人士,並且給予言論自由,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社會的核心價值。
"只有雙方對話,台灣才能對大陸有所影響。否則,大陸就認識不到民主和人權的價值。我們也只有先做表率,這些價值才會富有意義。" 馬英九透露,台灣將在今年8月接收大陸大學生前來留學, "當然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施加影響" 。
儘管兩岸關係日益密切,馬英九重申將會堅持"不統、不獨、不使用武力的原則"。他說:"只要我做總統,我們與北京領導人既不會談統一也不會談法律形式的獨立,我們也不會採用武力。我們堅持雙方1992年達成的共識。" 他認為"一個中國,不同解釋"的共識,"符合台灣多數人的期待,也有利於台灣的最佳利益。"
台灣的存在有利於雙方
在回答台灣面對大陸擴充軍備能否維護自己安全的問題時,馬英九說:"中國的軍備早就以兩位數增長,然而台灣不能與大陸競賽。可是,我們不僅用軍事實力守護台灣,而且也通過'軟實力'方式,即我們的文化、經濟和貿易。北京領導人應該明白,台灣的存在對雙方都是有益的。"
關於中國是否會在亞洲稱霸,馬英九回答:"我們不這樣看,中國當然樂於在亞洲擴大影響,但是,隨著北京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必須在國際社會中承擔更大的責任,否則亞洲的鄰國就會惶恐不安。……"
他認為,所謂北京的強硬派會強化民族主義並且對台灣構成威脅,"是不太可能的"。"在過去的60年中,我們的關係有根本的改變:先是內戰,然後是冷戰時代的激烈對抗,後來有了日益友好的交流。這是一個艱苦努力得來不易的進步,雙方都重視。"
馬英九還對中國民主化的前景表示樂觀,他說,"在大陸建立一個訓練有素的民主制度當然是有很大困難的,但是當老百姓受到更好的教育,當人們進入中產階層,他們就會有政治訴求,在台灣是這樣,在東南亞或南美是這樣,在阿拉伯世界也是這樣。中國通過改革和向世界開放可以擺脫貧困、經歷巨大的經濟進步,遲早也會向自由民主社會發展的。"
編譯:林泉
責編:雨涵
(以上內容來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