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電台檢討出爐:寒冬下公共廣播之死?

2021年2月26日

香港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政治動蕩,媒體業也不例外。多年來角色爭議不斷的香港電台,在反修例運動後成為箭靶之一。近日港府公佈港台的檢討報告,勾勒出香港公共廣播的未來——究竟是出路或末路?德國之聲訪問業者和學者,探討它對港台及傳媒生態的衝擊。

https://p.dw.com/p/3pwcP
Protest Hongkong China
自從2019年的示威運動後,香港電台便承受越來越多來自社會與政府的壓力。圖片來源: Reuters/W. Kurniawan

(德國之聲中文網)經過七個月的檢討,香港政府在2月19日公佈「香港電台的管治及管理檢討報告」,羅列這家公共廣播機構的「六大罪狀」。報告批評六方面的不足,包括編輯管理及投訴處理機制丶衡量及評估服務表現丶港台工作人員管理,還有財務管理丶物料供應及採購丶資訊科技管理。當中,港台的編輯管理制度被指存在「缺失」丶「問責意識薄弱」,作為總編輯的廣播處長及高層管理人員「角色被動」。

領導港台五年多的廣播處長梁家榮提前解約,在報告公佈當天匆匆離任。港台節目製作人員工會主席形容:「一場反修例風波後,唯一變相下台的官員竟然是廣播處長,實在是相當諷刺。」工會認為檢討報告的理據薄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當局試圖以高壓行政手段「解決說真話的人」,令港台成為香港政治問題的代罪羔羊。

傳媒人曾志豪在香港電台工作21年,他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檢討報告出爐後「內部士氣一定不會好」。縱然種種批評是預期之內,但現在員工更感整頓迫在眉睫。「報告批評港台這家百年老店從頭爛到尾,猶如動大手術前的體檢報告,但那報告是不盡不實的。」他反問:「港台節目過去奪獎無數,獲得外界肯定,如果制度如此爛透,那些成績是怎麼來的?政府沒解釋,只是全方位否定港台的成績,製造改變編輯工作的藉口。」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整頓港台之勢已醞釀多時。兩個長壽時評節目《頭條新聞》和《左右紅藍綠》,因為內容批評警方被裁定偏頗,去年接連停播,復播無期。記者利君雅在反修例運動期間連番質問特首,隨後接到大量投訴而未獲續約。得獎新聞節目《鏗鏘集》資深編導蔡玉玲,因製作721元朗白衣人事件的調查報導而被檢控違法查冊。另一方面,港台亦被質疑有自我審查之嫌。社運領袖羅冠聰去年流亡英國後,港台稱他因國安法被通緝而把其受訪節目下架。本月中,港台罕有地跟隨中國國家廣電總局的決定,停播BBC國際頻道及其節目。

以官僚瓦解自主

這次檢討由港府內部的高級政務官負責,委員會大部分成員是公務員,港台只有一位助理廣播處長作代表。檢討報告建議,港台要加強「編輯管治」丶「必須上報制度」,並主動向政府委任的顧問委員會徵詢編輯方針;改善處理投訴的制度,為員工制定「工作期間及工作以外的行為守則」;參考外國公共廣播機構,聘請獨立評審員定期評估節目標準及質素。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對檢討結果不感驚訝,她向德國之聲表示:「委員會的組成已有一定偏頗。當它的成員幾乎與媒體無關,他們只會關心港台作為政府部門的表現是否合格丶是否符合政府預期,完全沒有考慮其媒體角色。」從三月一日起,港台將會改由一名沒有廣播經驗的高級政務官掌管,是主權移交後第二次由政府中人空降此職。梁麗娟預計:「檢討報告批評港台管理不善,製造了空間讓下任廣播處長擁有更大權力,在編審過程中可以干預更多。」

Hongkong | Pro-Democracy Proteste am Tag des 23 Jubiläum der Übergabe an China
兩個長壽時評節目《頭條新聞》和《左右紅藍綠》,因為內容批評警方被裁定偏頗,去年接連停播,復播無期。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D. de la Rey

曾志豪認為,政府強調的問責和上報制度會令製作人員的壓力大增。他說:「以前我們做《頭條新聞》只需考慮節目夠不夠好笑,但現在要想會否踩紅線,已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創作空間。新聞節目編導以前只需考慮找不找到真相,現在多了條繩子捆住,監察社會變成要先監察自己。」他擔心製作人員會為了減低自身風險,自我設限避免觸碰具爭議性的題材。

即使檢討未上路,港台內部的工作氣氛已漸漸轉變。有不願具名的港台編采人員透露,不少時事節目經常接到大量投訴,當中以電視部處於風眼區。他告訴德國之聲:「從職業投訴觀眾,到親建制媒體丶意見領袖和政治人物,猶如有系統性的攻擊,有時候他們甚至只是針對報導裡的一丶兩個字」。他說不止選材和寫稿會很小心,訪問時也會盡量提問開放式問題,避免直接就某個立場質問對方。

曾志豪曾任老牌時事諷刺節目《頭條新聞》的主持人多年,現時在港台主持休閒的清談節目。即使內容不涉政治,他仍然步步為營:「例如討論新冠疫苗,要留意不能讓人覺得我認為哪款比較好。每次主持節目都好像上法庭一樣,事前要想好控辯雙方反應,小心別讓人捉到痛處。但這種謹慎是無止境的,因為沒人清楚真正的紅線是怎樣。」新任處長會如何執行報告的建議仍然未明朗,曾志豪預料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管理層利用架床疊屋的行政程序,拖垮編輯流程,令不受政府歡迎的製作胎死腹中。

公務員主導公共廣播

香港電台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媒體之一,也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雖然名義上它有《香港電台約章》保障編輯自主,但實際操作上它隸屬政府部門,所有撥款來自政府。長久以來,港台因為這個矛盾的角色而處於政治漩渦中,尤其受到建制陣營猛烈抨擊,認為它應該要更多為政權發聲。

洋洋灑灑近百頁的檢討報告,令人稍為意外的是,當中不少篇幅把矛頭指向港台的人手運用。報告指港台嚴重依賴外判合約員工,職位「泛濫」且造成利益衝突風險。在港台工作多年的曾志豪也長期是合約員工,他認為政府想鋪路縮減合約員工人手,由公務員主導製作。「對政府來說好處很多,公務員本來已經有守則要遵守,剛剛又要求他們宣誓效忠。可以想像如果節目全都由他們製作,會受到更大制約,更守規矩。」他說:「政府想香港電台平傭化,所有製作都平平凡凡丶千萬不要太突出,這已經是對媒體和節目質素很大的衝擊。」

Hongkong Journalist aus Indonesien durch Polizei verletzt
香港的新聞自由過去一年半來受到了不少考驗。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V. Yu

雖然港台由公帑支持營運,卻一直面對資源不足的問題。剛剛公佈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顯示,港台下年度的預算削減4.6%至9.95億港元,但工作量卻增加,首播節目的製作時數要由1741小時增至1830小時。本周四,政府宣佈把前身屬港台教育電視大樓的地皮,安排於本年稍後出售。而在數年前,港台興樓新大樓的計劃在立法會遭建制派否決,到今天依然遙遙無期。

學者梁麗娟直言:「你要它用60年代的建築物丶80年代的設備,製作2021年的數位廣播產品,是否公平呢?」她指政府多年來不願意為港台合比例地增加資源和人手編制,才是檢討報告所述問題的根源,但當局卻倒果為因。「我覺得是整個管治文化的改變,以往公共廣播強調編輯自主丶新聞自由,尊敬其專業判斷。但現在似乎政治任務先行,失卻了對專業的信任。」

港台成為官媒?

香港電台這家百年老店其實並非第一次面對「前途問題」。成立於1928年,港台初期被視為官方喉舌,上世紀60至70年代發展為公共廣播。港台最有望「獨立」的一次是在80年代,當年港英政府批准港台倣傚BBC「公共化」,轉營為擁有財政和編采自主權的公共廣播公司,卻最終在中方反對施壓下胎死腹中。及至千禧年代,港府再次成立委員會檢討它的公共廣播角色,始終仍然維持原判。

這次檢討港府稱對港台「有期望」,目的是要完善它的運作。梁麗娟認為新管理層會把公共廣播重新定義,讓它不能再是一把利刀。在傳媒寒冬之下,其他媒體也難以獨善其身。「當公共資源操控在政府手上,香港未有民主化制度,要如何監察政府呢?在管治新常態下,所有具一定規模和資本的媒體都要妥協,無法迴避。其實很悲哀,是香港整體的倒退。」

梁麗娟覺得即使以往那免於恐懼的自由不復再,也不代表港台必定成為喉舌。「就算以後港台再也不能做出像以往那麼能夠代表港人聲音的製作,香港人也會明白它面對的困難,因為那困難不止是港台,而是全香港共同面對的。」她依然懷抱一點樂觀:「還是可以在有限空間裡發揮專業,當然要更有智慧地摸索報導的可能性。」

不過,感到悲觀的仍然佔大多數,包括在業內打滾多年的曾志豪。「我覺得港台的公共廣播角色已經告終,在2021年劃上句號。以後就正式變成官媒,已經很明顯了。」儘管如此,他說身邊的港台人還是不想馬上投降。「我認識很多同事都想再堅持一下,看看最後的『改革』是怎麼樣。既然政府聲稱會繼續尊重編輯自主,繼續完善公共廣播,那就看看到底是完善抑或完結吧。」

Phoebe Kong(發自香港)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