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人難尋容身之所

李幸璇2014年9月21日

香港寸金尺土,土地貴兼少之餘,政府又因社會反對難以增加供應。住宿問題的死結,該如何解?

https://p.dw.com/p/1DG9J
Bildergalerie Hongkong im Bilderrausch
圖片來源: Rainer Traube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香港街頭抬頭看一下天,視線每每總被一棟一棟的高樓掩蓋。樓越來越高,單元房也越來越小,供應卻好像永遠也不會足夠。一家幾口,可能就那麼擠在一個幾十至一百平方米的單元房裡頭。這狹小的住處可能也得來不易--可能要用盡積蓄才付得起首期,也可能要靠運氣配合,抽中認購樓房的機會。據《明報》早前報導,甚至有青年家庭為符合申請政府興建的居屋(較私人住宅便宜),甘願"向下流動",向上級申請減薪港幣1萬元(約1千歐元);又有文職人員申請"停薪留職",以符合抽居屋資格。香港人買不起樓已不是最近的事,早在2009年,時任特首曾蔭權出席電台節目時,有女醫生致電,表示與律師男友無法供樓。連專業人士也買不起房子,成為了當時社會熱論的話題。

這5年以來,樓價只升不跌,香港人仍然"負擔不起"。《華爾街日報》曾引用美國市場研究公司Demographia 2014年發布的"全球住房負擔" 報告,指香港已連續4年為房價最難負擔城市之首。360個城市之中,香港程度屬於"極度嚴重",難負擔程度差不多是新加坡的三倍。《大公報》今年6月亦曾引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全球樓價漲幅"調查,香港僅次於菲律賓,以超過10%漲幅排在全球第二位。各大報章曾於2012年報導,有地產商在物業廣告宣傳一個753呎的單位,標價港幣410萬(約41萬歐元),宣傳標語居然用到了"窮人恩物"一詞,引發了一場風波。

"只可以見步行步"

面對這種境況,香港人怎麼打算?大學畢業近年多的陳欣彤向德國之聲表示,她沒有在香港置業的打算,一切也太貴,她根本負擔不起;身邊也沒有想置業的人。在香港擔任文職人員的陳嘉麗亦向德國之聲表示,她感覺身邊沒有同事在儲錢買房子,他們基本上都拿錢投放在旅行上,所以出遊的次數非常頻密。她解釋:"幾十萬(幾萬歐元)可以做到的事情其實很多,但對於房地產來說,這只是一筆小數目。與其做一個'樓奴',不如拿這筆錢去做其它事情。"她們不約而同的表示,"現在大家都只可以見步行步",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麼樣。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指,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想要買。對於一個月薪約1千多歐元的青年來說,一個300萬港幣(30萬歐元)的"上車盤"(指第一次買的樓盤),可說是天價。因此,不少人置業的夢想破滅。

Hongkong Skyline Finanzielles Zentrum
寸土寸金的香港圖片來源: imago/Photoshot/Construction Photography

結構性問題及政府政策錯誤

蔡子強分析說,導致房屋問題的主因有二。首先,香港土地面積有限,容易捉襟見肘;"加上前朝曾蔭權政府發展房屋政策失誤,導致房屋供應緊張,樓價急升"。香港上屆特首曾蔭權曾於任內承認房屋政策有失誤。據《南華早報》2012年的報導,當時他承認應在任內制定更好的住屋政策,而這個責任一直是他的負擔。

2000年金融風暴過後房地產泡沫爆破,令樓價下跌近6成。《南華早報》引述曾蔭權發言,指自此地產市場改革十分謹慎,許多政策被迫停止。曾蔭權2005年上任後,亦採取了保守方針,例如凍結大部分資助房屋工程及暫停所有土地拍賣,令香港土地儲備不足。《南華早報》指出,這種被動方式引起草根階層不滿;民眾亦不滿地產商以過高價格出售房屋,"地產霸權"成為了民眾示威的常用口號。

社會對立情緒增加

但除了政策失誤,香港擁有結構性的問題無可厚非。在土地不足的情況下,填海、拆除歷史建築等等無可避免,但建議往往面對很多反對聲音。蔡子強指出,公民意識提高後,市民不會再滿足於經濟發展,對精神價值、文化生活各方面也要求有一定質素。"這種公民社會覺醒令政府在增加房屋供應上遇到很大困難。"

蔡子強表示,近期社會張力大,除了政治矛盾以外,民生層面的矛盾亦令社會不穩定。貧富懸殊、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甚至連找一個合理的居住環境都有很大困難。如此情況令社會對立情緒增加,市民對政府更加反感。

"蚊型公寓"出現,人們邊罵邊搶

在這"上樓艱難"的時勢下,一種專為年輕住戶而設、面積特小但較便宜的"蚊型公寓"順利誕生。本年7月,地產商長實集團推出了樓盤"嵐山",據《亞太日報》報導,單位最小只有177英呎(約16平房米),實用面積僅有8平米。事實上,香港赤柱監獄的單人囚室也有7.5平方米。 最小的單元房,扣除所有優惠後價格約19萬歐元。

此單元房推出後,長實集團馬上被批為無良開發商,各大媒體亦用"牢房豪宅"形容樓盤。但同時,單位受歡迎程度可高。據《文匯報》報導,這種單位因為面積小,總價也低,所以很受年輕一代或資金不足的置業者的歡迎,也可算是"窮人恩物"。《亞太日報》引述了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指有調查數據顯示36平方米以下的小戶無論是租金、價格升幅和成交量亦遠超平均水準,反映市場需求很大。他又相信,日後開發商會增加這類單位。"蚊型公寓",有可能成為解決香港住宅問題的一個辦法及趨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