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影響氣候峰會?
2012年12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晚上7點左右,馬丁‧凱澤(Martin Kaiser)離開會議中心的時候一臉倦容。凱澤是綠色和平組織德國分部國際氣候政策部門的負責人。在多哈氣候峰會期間,他希望能夠和其他環保人士就談判過程交換訊息。不過對於非政府組織來說,氣候峰會的每一天都太漫長,因為在非政府組織看來,現在已經到了分秒必爭的階段。"最大的挑戰就是應該認識到,我們必須做更多的努力真正阻止全球氣候變暖,但我們卻得眼睜睜地看著這裡會議進展的速度可以和蝸牛相比。"
凱澤和他的同事們希望能夠推動與會的代表團就行之有效的氣候保護問題達成一致。"出席會議的有100多個國家,很多國家的確願意把氣候保護的目標定得再高一些。如果非政府組織能為他們提供支持與幫助,他們也的確非常感謝。"
早在會議舉行前,很多非政府組織就試著同與會代表團建立聯繫。"德國觀察"(Germanwatch)組織負責人巴爾斯(Christoph Bals)說:"最重要的是要同很多代表之間建立起信任關係。這種情況下拿出多年來認真嚴肅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必要的。"
很多政治家尊重這種看法。參加氣候峰會的印度代表團首席談判代表美利什(Mira Mehrishi)認為非政府組織的工作非常出色。"他們(非政府組織)給我們的工作帶來積極的影響。無論我們做什麼,他們都可以用批判的視角審視。如果我們犯了一個錯誤,他們會找到我們,讓我們看到這個錯誤。"
"德國觀察"負責人巴爾斯說,也有不少代表團主動找到非政府組織。"我們經常被很多代表團邀請,這種邀請越來越多,這讓我們感覺到,我們是擁有相當影響力的,而且我們被重視的。"
來自納米比亞的梅爾德斯(Nandi Merdes)的看法比較悲觀。她是"青少年關愛環境"(YOUTHinkgreen)組織的成員。峰會期間,16歲的梅爾德斯同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組成的一個環保小組一同宣講了怎樣的氣候保護政策才是負責任的政策。但是在氣候會議上沒有獲得成年人的傾聽,這令梅爾德斯感到有些失望。"我們沒有得到足夠的機會表達我們的看法和意見,讓其他人能夠聽到我們的聲音。簡單來說,就是溝通存在問題。"
梅爾德斯有三天的時間可以參與多哈氣候峰會。她所屬的一代人面臨的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各種影響。梅爾德斯回到納米比亞之後,多哈氣候峰會馬拉松式的談判才將正式開始。
作者:Anne Allmeling 編譯:洪沙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