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扁挨耳光-大陸政策決定誰執政?
2005年12月4日阿扁吃耳光
在台灣,選民們給了執政期到半的陳總統響亮的耳光。在地方選舉中,他的黨遭受了慘重損失。陳把這次選舉搞成了對他的中國大陸政策的表決。反對黨通過這次選舉,則希望盡快地重掌大權,對大陸實行路線轉折。
最終,就連過火的演技也沒能幫上忙。當台灣總編陳水扁總統對著幾千名他的支持者為第二天的選舉鼓勁時,他的講話由雄壯的美國英雄電影插曲伴隨著,每當他說出重要的話,就響起戲院舞台效果:雷鳴,電閃,焰火升空。忠誠的支持者們一袋一袋地發放小旗,按響汽車嗽叭。
然而,只過了24小時,陳不得不承認他遭遇了慘痛的失敗,讓在野的國民黨回歸總統府和轉變對中國大陸政策的夢做得更熱烈了。
在地區選舉中,圍繞國民黨的聯邦贏得了23個縣中的14個,而民進黨的聯盟遠離他們至少佔領11個縣的目標,只獲得了6個縣。黨主席蘇貞昌在選舉之夜便宣佈辭職(接下來行政院院長謝揆也提出了辭職請求)。對頭-國民黨的馬應久則順利通過了他的首次選民考驗,完全有了期待總統候選位置的權力。
中國大陸政策驅散當地問題
幾乎所有參與者都認為:陳和他的民進黨是自己打敗了自己-對這位總統來說,這是給他第二個和最後一個任期下半期的一個明確的思考題。陳把一個當地性質的選舉抬到了對中國大陸關係的高度,他使勁向選民灌輸:一旦國民黨獲得選舉勝利,就會去貫徹他們的一中政策,摧毀台灣主權,國民黨將向北京磕頭禮拜。
反對黨則指責民進黨腐敗,嘗試以一個乾淨的正直的政黨的形象來毀壞民進黨的聲譽。反對黨的選策顯然獲得了成功。雖然民進黨發言人肖女士(Bi-Khim Hsiao)對德廣聯記者說,那些(腐敗)只是「不能容忍的個別案例」,而「國民黨是爛到了根了」。而選民們在民進黨這兒看到的,恰恰是七年前導致他們把國民黨選下台的疾病現象。那時,在國民黨無間斷地統治台灣51年後,黨和國家機器被腐敗和裙帶經濟啃得千瘡百孔。然而,現在,就連親現任政府的台北時報也發問:「民進黨成了新的國民黨了嗎?」
尋找對北京的姿態
陳總統不得不把這個慘敗視為選民對他的對中國政策的拒絕,讓總統大人陷入了一個棘手處境。在他的任期內,台北跟北京的關係明顯降溫。中國懷疑台灣政府在作出讓島嶼獨立於中國的努力。從官方態度上看,民進黨避免在這個問題上固定一個立場。台灣陸委會主任吳釗燮對德廣聯記者說,關於台灣地位的談判必須「以平等對平等」地進行。此外他說,他的拒絕一開始就定位,而中國想要從一開始就給這種談判規定結果,即跟台灣島統一。他說,台灣的的民主體制問題也是不可談判的。
而國民黨承認現狀,希望把這本書續寫下去。這個黨是在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逼迫下逃到島上的。它從來沒有放棄過一個統一的中國的思想。接近國民黨的思想工廠「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的陳樹強(Stephen Chen)強調道:「中國不是外國。我們不是兩個國家,只是還沒有統一。」
5月,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作為內戰後的第一位國民黨領導人訪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北京就在那之前不久剛公佈了一個反分裂法。在反分裂法裡,中國政府規定,一旦台灣向一個形式上的獨立走去,就要採取武力措施。連的訪問引起了民進黨憤怒的抗議,也由於連在民主和人權這些方面的不同見解上把話說得很輕。之後的民意卻表明,民眾的大多數對國民黨的這一步是歡迎的。
通過貿易來轉變?
經濟界希望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保持良好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夥伴,2004年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方向是大陸。台灣企業至今已在大陸投資愈1000億美元,約100萬台灣人在台灣海峽的那一邊工作。這些造就了依賴性。吳釗燮指出,越來越多的市場經濟和接觸會在長期內導致中國更多的民主。
然而到那一天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而且問題是,參與者是否能給一個和平的相存相處帶來長期的呼吸條件。中國現在已經把700枚導彈對准了台灣,並在繼續發展軍備。台灣人懷著複雜的感覺迎接2008年。奧運會將使中華人民共和國進一步地進入國際注意力的中心。吳釗燮主任回憶道,1989年,俄羅斯國家元首戈爾巴喬夫對北京的訪問引發了學生示威,最後導致天安門廣場的屠殺。吳主任接著說道:由於國內大量的問題,北京也許會把台灣問題作為轉移視線的手段。
尋找候選人和目標
偏偏就在2008年,台灣將選舉新的總統。在此之前,台灣最大的城市台北和高雄將在2006年選舉,2007年將選舉新的國會-這個國家處於一場不間斷的選戰中。現在,氣氛就已經緊張激烈了。侮辱、懷疑、陰謀論在雙方都成了日常現象。在選戰中,驚心的賄賂錄像被公開,候選人的健康狀況材料被送給媒體。中國時報今天斬釘截鐵地說:「失敗的不是民進黨,失敗者完全徹底的就是我們的民主。」
陳總統現在必須嘗試有效地轉守為攻,然而,在他剩餘的在任期內,他的存在完全有可能像只中風的鴨子。他必須重新在溫和還是激烈的兩種調子中作出選擇。同時,在他的黨內,作為他的接班人的候選人在武裝起來。前幾個月骯髒的選戰過程,讓人對前景不敢看好。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