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德國:「難民不是移民」
2017年7月1日在難民問題上,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達成罕見的共識。民調顯示,百分之98的中國人反對大規模接收難民。上周中國外長王毅在貝魯特會晤黎巴嫩外長時說:難民不是移民。在世界各地流離失所的難民還是要回到自己的祖國,重建自己的家園。因此,中國願意幫助難民接收國,推動熱點問題降溫。也許王毅在強調"難民不是移民"的時候,腦子裡浮現的是歐洲難民危機的混亂畫面。
歐洲似乎抵擋不住新移民浪潮的壓力。原因是,歐盟原則上給與生活在歐洲之外的60億人民倚仗難民法移民歐洲的權利。仁慈與不可思議的輕率結合到一起。
日內瓦難民公約和歐洲人權公約是在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人道災難背景下產生的。德國的庇護法尤其寬容。只要在德國邊境說出"Asyl(避難)"這個詞,德國就保證啟動一套複雜的司法程序來個案審理。只要申請庇護的人數有限,這種做法無可厚非。
打官司移民歐洲已成時尚
後來,申根協定取消了內部邊界。歐盟本著相信上帝的原則,沒有認真考慮如何守衛外部邊界。與此同時,庇護法在歐盟層面得到擴大。著名歷史學家Hans-Peter Schwarz將庇護分為兩種:一種是提供庇護的國家掌握自主權,確定接收條件;另一種是提供庇護的國家以庇護申請者的願望和需求為行動準則,保證審核每個個案,保護普天下所有受壓迫和受迫害者。世界上其他的民主國家選擇了第一種庇護方式,只有歐盟選擇了第二種。這樣,每個人都有得到了通過打官司移民歐洲的權利。
不僅如此,2009年,歐盟在里斯本條約中將庇護法的適用範圍擴大到戰爭難民。考慮到當時中東危機已經局部爆發,難民人數激增,歐盟的決定就更令人不解。當然,我們也不能不提的是,幾個參與戰爭的歐洲國家對危機負有相當的責任。
道德至上的德國綁架同樣道德至上的歐洲
在庇護和難民問題上,歐洲本來就選擇了一條特殊道路;2015年秋天,德國又在歐洲走特殊道路。德國開放的邊界和歡迎文化的狂熱引誘數十萬人前來歐洲。Hans-Peter Schwarz在他的新著"以歐洲為目標的民族大遷徙"中寫道:"戰爭難民從一個不必為生命擔憂的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同樣安全、只不過他認為處境會更好的國家,這是歐盟的難民考核準則沒有預見到的情況。"在這位歷史學家看來,德國的有關機構和大部分媒體將"這些可憐的人們一概視為戰爭難民甚至政治難民,這是對歐盟難民法的濫用"。
這之後,聯邦政府試圖將這些難民宣傳為正在老化的德國社會亟需的勞動力。最遲到這時,尋求庇護者、難民和移民之間的界限完全被解除了。
Schwarz對這一政策的後果做了一針見血的描述:"將來自陌生文化的低技能階層的多子女家庭納入我們的福利體系,同時接收眾多來自非洲或穆斯林危機帶的絕大多數不適應歐洲勞動市場而且今後也不會適應歐洲勞動市場的年輕男子,已經使很多地區不堪重負。""一個以人道普世價值為准的道德"和"一個以首先保護本國國民及其權利為己任的民主憲法國家的原則"越來越難以結合到一起。
政治精英並沒有改弦更張的跡象。在德國的選戰中,各傳統黨派都努力避開"移民"這個事關國家未來的話題,大家更關心同性戀的婚姻平等。在這種令人沮喪的境況下,至少我的故鄉保持冷靜的頭腦,在難民問題上明確自己的原則。對此我深感欣慰。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