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德國:桃花是家鄉
2018年5月1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文人贊譽桃花的詩句數不勝數,美不勝收。"竹外桃花兩三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描繪的這幅圖畫家喻戶曉;同樣令人心動的是唐代崔護的那一首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當我還是個小姑娘的時候,經常在北京三、四月份桃花盛開的時節用鼻尖輕觸那些嫩粉至深紅的花瓣。每次我都略感失望,因為這樣美麗的花朵竟然沒有一點兒香氣。今年四月在北京休假的時候,我不自覺地又彎下腰去聞桃花。她們仍然不需要用特別的馨香引人駐足,她們甚至不用綠葉陪襯,而是在光禿禿的枝子上爭奇斗豔,報告春天的到來。
家鄉是初戀
比起香氣,最讓我難忘的是丁香。閉上眼睛,想像著自己身在北京,似乎就能聞到丁香。那是三十年前柔和的夏夜,我和初戀在沉睡的北京城徜徉,撲面而來的是陣陣幽香。他夢想著一個共同的未來,我卻憧憬著一個遙遠的國度。
家鄉也讓我想起慈祥的父母。過去這二十多年裡,他們對德國的看法沒有改變。在他們眼裡,德國人會造一流的汽車,足球也踢得不賴,但在飲食方面,德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至於女兒有可能成了一位出色的廚娘,他們根本不予考慮。於是每次休假住在父母家的日子裡,他們都把我當成貧困地區的營養不良者,每天進行填鴨式喂養。這使我在北京從來就沒有飢餓感。
我發現,每次回到家鄉的時候都能馬上拾起昔日的生活習慣,而絲毫不懷念在德國喜歡上的東西,比如世界聞名的德國麵包或在德國喝上了癮的咖啡。我享受著兒時喜愛的豆包、炸糕、粽子,新鮮而清香的綠茶可以從早喝到晚。我絕不會花七歐元去買一杯星巴克的拿鐵,因為同樣數目的錢可以至少換來40個餃子,或20個包子,或早市上整整一車的青菜。
把家鄉打包
另外一車是各式各樣我兒時最愛的小吃,佔了我回程的半個箱子。這樣就好像把家鄉濃縮帶回了德國,每天享用一點點。對咖啡仍然沒有興趣,好像要對家鄉忠貞不渝。在車裡聽著纏綿的歌曲。"南風吻臉輕輕,飄過來花香濃。"每聽到此,就對自己的淚腺失控。
家鄉對我來說是一種甜蜜的痛;是一種理想化的記憶;是第一個吻;是第一本引起震撼的書;是媽媽的拿手菜;是對不能回報父母的自責;家鄉是嬌嫩而又堅強的桃花。家鄉十分個體,甚至很隱私。說心裡話,我不願把自己對家鄉的感受與家園部長澤霍弗爾分享。
北京之行的第二個認識:儘管我在德國生活的時間遠遠超過了中國,儘管我已經百分之百地融入德國社會,但是家鄉的天平仍然向中國傾斜。我想,很多外來移民與我有著同樣的感受。澤霍弗爾是否會要求我們將德國視為第一家鄉呢?如果他成功的話,那麼聯邦政府下一步應當設立一個幸福部。
如果我們採用老子的辯證學,那麼不斷談論"家鄉"這個現象本身說明德國人正在失去家鄉,就像在金融危機期間我們整天都在談論"信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