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記者遭拒續簽證 萬人聯署抗議
2018年10月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約萬人連署要求港府正式解釋,為何《金融時報》資深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被拒發工作簽證。這件事持續敲響香港新聞自由的警鐘。
這份連署由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香港記協、獨立評論人員協會、大專新聞教育工作者等發起,在週一(10/08)下午1點把連署遞交給香港政府。稍晚有關團體也將發起示威,抗議港府打壓新聞自由。
據英國《金融時報》周五(10月5日)報導,該報亞洲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的延簽申請被拒。
德新社評述說,這一極受爭議做法的背景明顯是親北京港府對今年8月港獨贊同者陳浩天應邀演講的不滿。作為香港外國記者會的副主席,馬凱主持了那次違逆當局旨意而舉行的討論會。
英國:必須尊重香港的高度自治和新聞自由
「我們已經向香港政府提出要求,做出緊急解釋」,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並強調「香港的高度自治和新聞自由必須得到充分尊重」。
周六,中國外交部駐港公署在其網頁上發表聲明,稱中央政府堅定支持特區政府依法處理有關事務。聲明指出,「簽證是一國主權範圍內的事務。香港特區政府根據『一國兩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有權就是否批准在港工作簽證延期申請作出決定。中央政府堅定支持特區政府依法處理有關事務。任何外國無權干預。」
馬凱供職的《金融時報》發言人泰勒(Rhonda Taylor)女士表示,"這樣的情況我們是首次經歷。沒有對我們說明拒簽的理由"。
隨著拒延這位58歲記者工作簽證,作為中國特別行政區的香港當局傚法了北京政府。北京曾一再拒絕延長它不喜歡的外國記者工作簽證。此舉實際上等同於驅逐。
香港應享有新聞和言論自由,因此,拒絕延長簽證令人驚訝,並將被其他記者視為是一種威懾手段。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對《南華早報》說,他認為,這是當局的一種報復措施。他指出,"當局由此向國際社會釋放了一個完全錯誤的訊息,即:香港與任何其它中國城市沒有區別"。
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表示,此舉是「嚴厲打擊言論自由」,無視97年香港回歸時高度自治的承諾。「香港和北京當局應該迅速、重新思考。」
華盛頓方面也對此發聲,表示拒絕馬凱的簽證「極其令人不安」。「這反映了國際記者在中國大陸面臨的問題,這似乎與《基本法》的原則不符」,美國駐香港領事館發言人謝漢偉(Harvey Sernovitz)對法新社說。
《大公報》:「咎由自取」
周六早上,一些示威者在香港移民局外集會,抗議該決定。
他們高呼:「不要政治紅線!我們支持新聞自由!」這顯然是在對前香港特首梁振英曾稱港獨是「絕對政治紅線」進行回應。
不過,拒絕馬凱獲得新簽證的決定受到親北京的港媒歡迎。《大公報》發表評論,稱馬凱「一意孤行」,助播港獨「咎由自取」,並表示他不獲續工作簽證是「政府依法辦事」。文章還表示,當局仍可採取行動,收回外國記者協會(FCC)的會址。
自這個前英國直屬殖民地的主權於1997年移交中國以來,擁有700萬居民的香港享有比中國內地更多的自主權和自由度。但隨著港內出現要求有更多民主的呼聲,北京的路線越來越強硬。陳浩天的小黨-民族黨主張建起一個"自由和獨立的香港"。該黨兩周前剛被禁,理由是,它危及國家安全與公共秩序。
夏立民/凝煉/王凡/苗子(德新社,法新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