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金磚」成色較量 中國領先俄國

2007年6月8日

2003年,高盛的經濟學家提出了金磚四國(BRIC)的概念,所謂金磚四國是指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高盛認為這四個國家將主宰未來世界的經濟。作為俄羅斯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之一,俄羅斯專家分析對比了俄中兩國在研發方面的差異。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Apih
中國熊貓和俄國熊的較量,誰會佔據上風?圖片來源: AP

未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關鍵在於科學技術水準競爭,因此一個國家對研發機構的投入,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少,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場競爭的成敗。兩個國家都認識到,只有加速科技發展的水準,才能跟得上全球化的步伐。長期以來,中國一直依賴技術的進口,依賴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得經濟高速發展,但是中國人越來越意識到,如果真正想成為國際市場上的大玩家,必須進一步研發方面的投入。

但是在俄羅斯,私人企業無力去維持研發所需要的巨大費用。前蘇聯時期的那些科研機構都處於自治或者半自治的狀態,不過由於缺乏投資,他們無力去研發那種高尖端的科技項目。資金貧乏的教育體系並不鼓勵人們去從事過多的科研工作。

後蘇維埃挑戰

在前蘇聯體制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是由中央控制,國家資助,直接滿足工業部門需要的。但是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工業基地多半倒閉,這也殃及了科研系統。大批的科學家外流,現在俄羅斯科學家的數量不及在前蘇聯時期的一半。與美國、歐洲國家和日本相比,由於缺乏資金支持,俄羅斯科學家幾乎無法從事科研活動。

90年代,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科研企業化或者自主化成為了普遍的做法。為此也衍生出了眾多獨立的科研基金會,包括外國基金會。索羅斯國際基金會就成為了第一個、也是在俄羅斯最活躍的一個支持自然科學研究的基金會。

俄羅斯科學院(RAS)有著悠久的歷史,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代表了俄羅斯科學的心臟,它同時包括分散在全俄各地的超過400家的研究所,接受俄羅斯政府35%的科學研究基金。自彼德大帝成立了俄羅斯科學院之後,這裡誕生了眾多的諾貝爾獎得主,但是在前蘇聯解體之後,他們也面臨著眾多的困難。

俄羅斯科研部也開始了對俄科院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提高預算保障水準和人員薪水,改善基礎研究預算撥款系統,設立《優先支持世界水準基礎研究》專項計劃。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支持俄科院的改革,反對派認為,把應用科學全部「一刀切」地推向市場的做法,搞不好就切斷了應用科學發展的潛力或後勁。此外,在科研單位的股份制和私有化問題上,改革方案只提出了一個大方向,既沒有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具體配套措施,也沒有對風險投資的優惠政策,造成很多人擔心搞不好最終將「毀掉俄羅斯的科學」。

俄國高等教育每年能為俄羅斯提供20萬名左右的科研人才,但是由於科研經費的缺乏,這些人才大部分流失,到2010年,俄科院42%的院士年齡將超過60歲。

中國的變化

1978年,鄧小平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其中之一就是「科學技術現代化」。這加速了中國科學技術體系的發展。國家資助了大批研究所以提高中國整體的科技競爭力。

80年代,中國成立了國家科學基金,用於加強產業和研究機構之間的聯繫。1995年5月中國國務院做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這都加速了中國科技水準的發展。

中國政府一直在致力於加強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也加大了研發經費的投入。1994─1998年間,研發經費只佔中國GDP的0.6-0.7%,近幾年則飛速提升:1999年佔到了0.83%,2000年達到了1.01%。在最發達國家,研發經費一般佔GDP的2%-2.5%,2006年,中國科技部部長宣佈中國的研發經費佔到了GDP的2.5%。

1995年,中國接受科技、機械、農業和醫學等相關高等教育的人才就突破了180萬,2000年更是增加到了330萬,與之相對的是,中科院的絕大多數院士年齡低於45歲。

目前來看,中國還是非常依賴技術的進口,在高科技領域的進口增長尤其顯著:高科技產品的逆差從1997年的76億人民幣增加到了2000年的150億人民幣。2006年,僅僅是從1月到11月,中國就總共簽訂了9537項技術進口合同,價值1600億人民幣,比2005年同期增長了30%。歐盟、日本和美國是中國最主要的技術合作夥伴。

中國的國有企業在中國科技的發展中充當了一個特別的角色,他們由由中央政府選定,被視為工業和經濟增長的引擎。大多數大型國有企業都設有技術發展中心,保證企業能夠提高生產效率,改進產品品質並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相對於俄羅斯,研發項目在中國能得到更多的經費,與此同時,中國的研究機構與企業的結合更緊密,這也許是兩國研發機構最大的不同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