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不等於奧運精神
2007年3月24日在南京大學擔任教授的景凱旋最近在南方都市報上發表題為「金牌不等於奧運精神」的文章,在文中,景凱旋從一個准體育迷的角度分析了自己心目中的奧運精神。他認為,體育比賽展現的是人類本身的力和美,是重在參與的游戲精神,而不是民族鬥爭。因此體育比賽不應該被賦予太多的政治意義,「如果任意拔高體育的政治意義,要用民族主義來填補意識形態空缺,」就會變成「獲勝了就是愛國,失敗了便是賣國」,這樣便違背了提倡人人參與的奧運精神。
在德國之聲記者採訪時,景凱旋表示,自己寫這篇文章是受到了著名作家王蒙和運動員鄧亞萍的啟發,他們在兩會上都指出所謂「奧運金牌戰略」等提法並不合適,「一個是對運動員的壓力很大,失去了體育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尤其鄧亞萍談到,這種宣傳有負面效果。我是同意她這個看法的。首先最重要的是對奧運精神的歪曲,奧運精神是全人類的團結友愛和諧,而我們政府現在也在宣傳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我覺得我們更應該這樣去宣傳,這樣去理解奧運精神。」
有一種意見認為,「體育就是和平年代的戰爭」,是國家競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且只要有體育比賽,就會有輸贏,而在奧運會以及其他體育賽事上,獎牌和名次是決定勝負的主要標誌。既然如此,那麼提倡爭金奪銀,又有什麼問題呢?
景凱旋認為,這樣的理解過於狹隘,金牌只是體育運動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體育精神重在參與,這方面強調的不足,比如說雪梨奧運會有一個非洲運動員才學了20天游泳就去游,那肯定是什麼獎牌都拿不到,而且比一般人遊的都慢,但是我還是感覺到非常感動。這才是奧運精神。就像魯迅曾經也說過,看體育比賽還要看那些跑在最後的運動員,一直堅持跑下去,以及那些看到這樣的運動員肅然不笑的觀眾,這樣的人才是中國的脊樑。」
景凱旋認為,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奧運精神,體現人類自強不息,征服自我的精神。但中國目前過於強調競技體育,忽略群眾體育,這是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儘管中國提倡「全民健身運動」已經好幾年,但是依然做得不夠,「國外很多小學有自己的運動場所,都是對外開放的。在國內目前還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應該向這方面努力。」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