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來勢洶洶 你該如何保住錢包?
2022年7月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該基金將在未來幾週內下修對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同時她說,自4月以來,全球經濟前景已「明顯變得暗淡」,有鑑於諸多風險升高,因此不排除明年全球經濟可能會陷入衰退。
格奧爾基耶娃稱「我們正處於驚滔駭浪中」,主要是受到當前通貨膨脹無所不在、各國央行利率調升、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以及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相關的制裁升級等影響。
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曾在今年六月表示:「俄烏戰爭、中國清零政策、供應鏈混亂及停滯性通膨風險重創經濟成長,很多國家恐難逃衰退。」
綜觀全球,美國當前通膨率處在40年新高。歐盟統計局(Eurostat)公佈6月通膨率年增8.6%,再度改寫歷史紀錄。至於德國6月通膨率略降至7.6%,但依然維持在歷史高檔。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3.59%,創14年新高。
《南華早報》稱,由於「中國CPI裡商品和服務的佔比結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同」,因此中國當前通膨率不像其他國家那麼高。但從去年夏天以來,中國相關部門開始從國家儲備中釋放銅和鋁等金屬,還釋出大豆、大米和小麥等。中國通過產能釋放、儲備調節等多種手段,減少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當通膨的號角已經響起,究竟民眾該做些什麼減緩衝擊?對此,德國之聲訪問了中華經濟研究院WTO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以及馬來西亞財富管理公司營業總監凱瑟琳‧張(Katherine Chang),並整理出四個要點。
1.審視財務狀況
「我相信很多家庭應該沒有檢討過每個月的消費」,李淳認為對抗通膨的第一步,是先審視自身的財務狀況,還有消費習慣。可以先從資產負債著手,評估自己手邊持有的現金、其他有價值的資產,甚至是負債。另外,可以試著列出每個月固定支出有哪些,可運用的資金有多少等。
對付高通膨的方法沒有絕對,畢竟每個人的環境和條件皆不相同,因此必須先釐清目標。李淳說,對於小康家庭或是中低收入戶者來說,面對高通膨帶來的壓力,應思考如何維持現有的生活品質。而對於高收入者來說,考量的層面會是如何減少資產縮水的幅度。
2. 減少非必要支出
物價飆漲迫使民眾不得不改變消費習慣,《CNN》報導指出,最常見的行為不外乎是轉向便宜替代品、停止購買非必需品,還有減少衝動性購物。
李淳指出,從過往的研究觀察到中低收入戶每月消費最高的,不外乎就是食物支出。而目前餐廳不斷漲價,因此民眾應減少在外用餐,改成在家裡自己煮。雖然食材價格也上漲,但相較之下可以省荷包,也能夠減少與他人共食的染疫風險。
李淳舉了南韓上班族的例子。在南韓「共食文化」盛行,午餐是上班族重要的社交活動,不過近來餐廳不斷漲價,許多人改為自行攜帶便當,或者是購買便利商店的即食品,選擇留到晚餐才與朋友見面。在萬物皆漲的壓力下,上班族得更有效地分配資源。
另一大生活成本就是交通費用。汽油價格上漲,愈來愈多用路人大喊吃不消,紛紛改變駕車習慣,而李淳認為若情況允許,可改搭乘公共交通。
此外,看似方便的訂閱服務,從 Netflix 到手機費用,乃至健身房及有線電視帳單,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從你的荷包裡拿走錢。因此李淳提醒,使用者應該趁機審視自身的需求,區分自己是「想要」還是真的「需要」。
至於不動產資產過去被視為通膨洪流下之最佳保值產品之一,但升息後將使得民眾借貸成本升高,影響最甚的正是房貸和車貸。因此,李淳認為民眾應暫時延後買車或買房等大型的財務計畫。
3. 現金為「亡」
通貨膨漲是指當前貨幣的流通數量膨脹,導致物價持續上漲,相同的金錢購買力越來越薄。
馬來西亞財富管理公司營業總監凱瑟琳‧張(Katherine Chang)告訴德國之聲,她可以理解目前有許多人持有現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短期內害怕損失,「但長期持有現金可能會導致虧損,因為通貨膨脹會侵蝕資本的價值,尤其是持有期越長或通貨膨脹率越高時。」
凱瑟琳說,假設通貨膨脹率僅為1.05%,那麼持有1000萬美元的現金,10年內變為900萬美元,「而且我們都知道,實際通脹率遠高於1.05%。」
凱瑟琳日前撰寫一篇《當現金不再為王時》的文章,舉了馬來西亞慈善機構的實例。內文提到當前馬來西亞的慈善機構開始鼓勵捐贈者,以捐贈實物取代現金。隨著商品價格飆漲,慈善機構也意識到,現在花一樣的錢也已無法購買像過去相同數量的食物。
李淳說:「現金其實是最不保值的」。他建議這樣一個高通膨時代,民眾應該先評估需要多少緊急預備金或手頭可週轉金額,並且把現金保持在該水準即可,其餘可配置在其他資產,「不要持有過度的現金」。
4. 調整心態
路透社引述歐洲央行(ECB)首席經濟學家連恩(Philip Lane)說法,歐元區創紀錄的高通膨率,可能會助長「通膨心理」的形成。連恩所指的是,消費者和企業在高物價預期當中調整自己習慣的一種現象。
一旦通膨心理開始形成,消費者就會提前支出,以避開物價隨後上漲帶來的影響;而企業則在預期成本上升之下,開始提高自己的價格。這兩種行為都會導致通膨持續下去。
「眼前這股通膨壓力,可能會在明年第一季或第二季趨緩」,李淳呼籲民眾應該體認到,通膨現象是階段性,不會是長期、永久的現象,若能有心理建設,就能在短期內犧牲部分娛樂花費。但若民眾認為價格永遠都不會跌回去,那麼約束自己的動力就會下降,如此一來便難以堅守紀律、落實自己的財務規劃。
凱瑟琳認為,雖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或改變大環境,「但我們可以謹慎行事,為致命的通脹做好準備」。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