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還是「潤」?中國年輕人面對嚴酷就業現實
2023年6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對於安妮(化名)和很多其他年輕人來說,在中國大城市生存就像是永無止境的掙扎。
「年輕人現在特別難找工作,收入水準也開始下降」,這位不願意透露全名的年輕女性對德國之聲記者表示。
儘管自從去年年底,中國政府放棄嚴格的清零防疫政策之後,經濟整體狀況已經有所恢復,但是青年失業率仍然處於歷史最高水準。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今年4月,在16歲到24歲的群體中有大約20.4%處於失業狀態。與整體就業人口5.2%的失業率相比,年輕群體的失業率幾乎是四倍之高。
此外,隨著畢業季的到來,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畢業生也將進入就業市場。
「在未來幾年裡,中國年輕人失業問題可能只會變得越來越嚴重」,「中國褐皮書」(China Beige Book)的執行董事謝扎德‧卡齊(Shehzad Qazi)表示。這家總部位於紐約的機構致力於提供有關中國經濟的獨立調查數據。
在過去20年裡,中國一直保持著經濟的持續增長。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模式從低成本加工業為主轉向以高科技和服務型產業為支柱,年輕人的失業率以高於其它年齡段人群的速度在不斷上升。
產生負面效應的因素還有一個,那就是在疫情期間,中國政府對科技、教育、娛樂和房地產等行業進行了打擊整頓,旨在加強國家對於大型企業的控制力。這導致包括騰訊、阿里巴巴、新浪等在內的科技業巨頭在最近幾個月裡都宣佈大幅裁員——而這些企業往往是以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為就業主力軍。
新冠疫情對服務業造成打擊
對於數以百萬計的年輕大學畢業生來說,缺乏吸引人的就業機會成為他們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
「很多人在疫情期間丟了工作,而當他們現在嘗試去在商業、金融、媒體和科技行業去尋找類似的工作時,他們會發現很多薪水豐厚的職位都是為那些已經有了幾年工作經驗的人準備的「,安妮告訴德國之聲。
根據美國投資銀行高盛的調查研究,在經濟下行階段,年輕人更容易受到波及,因為他們的工作經驗相對更少。在中國,這一劣勢又因為新冠疫情而雪上加霜,服務業受到的打擊尤為嚴重。
「體面的工作」越來越少
上述高盛的報告也提到,大學畢業生在高等院校學習所獲得的技能常常與企業僱主所需要的技能存在偏差。這一現象在教育和體育等行業尤其明顯。
還有一些專家指出,缺乏「體面工作」的現象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都普遍存在。「人們經常說,大學畢業生不想去工廠工作,但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目前的趨勢就是,體面的工作越來越少——這是指可以提供較高的工作保障、薪酬和福利待遇也都較為豐厚、可以讓年輕人在大城市立足生活的就業崗位」,以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為研究重心的康奈爾大學教授弗裡德曼(Eli Friedman)指出。
文森特(化名)是一名20來歲的中國年輕人,他對德國之聲記者講述道,自從疫情開始,很多企業都要求雇員加長工時,但是同時卻要削減薪水或者不再漲薪水。面對這樣的變化,他的朋友中很多人選擇放棄奮斗,直接躺平。還有一些人在醞釀著「潤」到國外。
「潤」文化折射出對體制的質疑
為了降低青年失業率,中國政府出台了一份十五點計劃,其中包括為年輕人提供職業培訓,許諾國有企業增加就業崗位,以及支持年輕人創業等等。
「中國褐皮書」的執行董事卡齊表示,這些措施都是重要的,但是北京也需要聚焦於恢復私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活力,這樣才能創造更多的投資和就業。
雖然年輕人失業似乎不太會給中國政府構成政治威脅,但是專家們一致認為,一些城市年輕人可能會意識到,在當今的中國,「國家權力是沒有限制的」。
康奈爾大學的弗裡德曼教授指出,年輕人急於「潤」出國外的沖動,可能也表明他們對於中國的政治體制缺乏信心。「如果他們對於體系的穩定性缺乏信心,同時又感到自己沒有任何改變現狀的能力,那麼離開可能就是對這種情況的理性反應。」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