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陳光誠走近台灣戒嚴史

2013年6月25日

夏季的台北酷熱異常,數十名記者亦步亦趨,緊跟著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他的妻子袁偉靜、和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步入"美麗島大審"的所在地前"景美看守所",實地感受戒嚴的氣氛。

https://p.dw.com/p/18wYT
圖片來源: Lin Yuli

(德國之聲中文網)1979年爆發的"美麗島事件",是台灣從封閉走向民主的關鍵,當時主導示威的施明德等8位黨外人士,遭警備總部軍法處以叛亂罪起訴,判處12年到無期徒刑不等的刑期;不過,台灣政府在審判的過程中,也備受美國和國內外輿論的壓力。從此,蔣經國領導的國民黨政府逐步告別獨裁統治,解除黨禁、報禁和全面改選國會,台灣終於步上民主的道路。

迫於國際和輿論壓力

呂秀蓮是"美麗島事件"的主角之一,在高雄的示威現場僅演講了20分鐘,就被判處12年的徒刑,坐了1933天的黑牢,才因癌症而提前出獄。12年前,國防部原本打算把當年偵訊和審判這群政治犯的景美看守所拆掉,在當時擔任副總統的呂秀蓮力爭下才得以保住,為台灣留下戒嚴時期的見證。2007年,"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揭幕,主管機關文化部在解說的折頁上說,這裡"忠實地記錄著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努力",園區的教育功能,"或可縫補歷史傷痕,走向人權關懷的道路。"

Chen Guangcheng in Taiwan
陳光誠與台灣前副總統呂秀蓮被記者簇擁圖片來源: Lin Yuli

呂秀蓮在審判的現場"第一法庭",親自向陳光誠說明美麗島事件的緣由和審判的經過。她說,蔣經國當年頂不住國際的壓力,台灣才第一次公開審判政治犯,而且破天荒開放媒體採訪。即便警備總部一再編織謊言誣蔑被告,在場記者卻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良心掙扎後,堅持每一句都要紀實報導,結果開啟台灣的媒體革命";而且許多原本不關心政治的民眾,在審判期間搶著買報紙,開始關心政治,所以,"美麗島大審不僅是台灣言論自由的分水嶺,也帶動了社會的革命。"

外界關注就能改變

隨後,陳光誠走進羈押犯人的"仁愛樓",到會客室拿起電話,聽當年受刑人和家屬交談的錄音,不時低頭感慨,還走進關押施明德和呂秀蓮的牢房,用雙手撫摸牆壁,體會被囚的心情。揮汗如雨的他有感而發說,自己也是在這麼悶熱的監獄,待了4年多的時間,還在獄中完成許多重要的作品。

離開園區前,陳光誠表示,這次參觀最大的感觸是,"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離開專制獨裁的野蠻時期,專制仍不斷滲透和影響自由世界",他相信,只要大家在外界不斷地關注中國的人權,就能改變大陸,"一定能改,任何一點努力都不會白費。"

寧推擠也不要坦克

同一天,陳光誠還以"人權是兩岸和平的基礎"為題在立法院演講,民進黨的尤美女和林佳龍、台聯黨的林世嘉、國民黨的陳學聖等長年關心中國人權的朝野立法委員都到場,聆聽中國異議人士第一次在台灣立法院發表的演說。

Chen Guangcheng in Taiwan
陳光誠在台灣立法院演講圖片來源: Lin Yuli

陳光誠表示,台灣的民主是華人世界的引路燈,台灣的成功讓中共獨裁者感到恐慌,所以1996年才會在東海演習。此時此刻,大陸的維權運動風起雲湧,情勢類似台灣的1980年代,在轉型的關鍵時刻除了外界的關注,民眾也要靠自己的行動,才有可能建立公民社會,台灣民眾當年自立救濟的精神值得學習。

陳光誠在立法院大禮堂演講的同時,朝野立委正好在主席台上互相叫罵和推擠,演講後他立刻趕到議場的旁聽席,親自體驗現場劍拔弩張的氣氛。對於國會殿堂一再上演議員打架的鬧劇,台灣的民眾大多感到憤怒和無奈,陳光誠倒是認為,不同意見在議場表達很自然,"寧可在立法院推擠,也不要讓坦克開上廣場。"

作者:林育立

責編: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