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阻止中國司法改革?
2013年7月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司法不公的原因在哪裡?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鄭鄂近日向媒體表示,絕大多數司法不公並不是因為司法腐敗。"我們沒有真正找準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因素,其中司法行政化是導致司法公信力下降的因素之一。"
司法腐敗被一向公眾認為是導致司法不公的一個主要原因,對它和其他領域的腐敗的予以嚴厲打擊,是習近平上任伊始開出的一張治國良方。在今年1月7日召開的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堅決反對執法不公、司法腐敗","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這次會議也要求"進一步深化司法改革",但是目標是"努力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在本周出版的《中國新聞周刊》中,鄭鄂認為改革的重點是體制改變。他說,"我們目前的審判機制,事實上是源於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審判機制,和當年的蘇聯模式是一樣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現有的體制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何兵對德國之聲介紹,中國司法系統的行政化表現在三個方面:一說行政系統、黨務系統和立法系統的設置和管理,二是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行政化管理,三是法院內部院長、副院長及庭長對法官的管理。這是中國司法的基本模式。何兵認為,不改變這個模式,司法改革就推動不了。
去行政化改革並不是一個新的觀點,中國法律學者、律師和法官從十多年前就開始達成普遍共識,並進行了持續不斷的呼籲。肖揚任最高法院院長的時候(1998-2008年),已提出這樣的改革方向。到了王勝俊擔任最高法院院長(2008-2013年),司法系統又加強了行政化管理。今年3月全國"兩會"上,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報告獲得605張反對票、120張棄權票,創5年來不信任票的最高記錄。何兵認為,這些不信任票給了現任最高法院院長周強極大的壓力。
何兵教授說,去行政化改革的難點在於,中國到現在也沒搞準司法的定位,沒有理順法院和政黨、人大以及法院與法院之間的關係,黨委、政府干預案子的現象十分普遍。
找準改革方向不能掩飾司法腐敗
鄭鄂還介紹了廣東法院系統當前正在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作為去行政化的一項嘗試,廣東省深圳福田區法院、佛山中院開始試行審判長負責制,這項改革被認為是在制度設計上確保法官依法獨立審判,最大限度排除行政權力對審判權力的干擾。
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蔡彥敏對德國之聲表示,她對鄭鄂院長的意見表示贊同,在司法系統去行政化才能進行真正的改革。但是廣東多位法律學者對這一問題採取了謹慎的迴避態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說,廣東省法院系統的腐敗現象仍然十分嚴重,鄭鄂的說法有為腐敗問題開脫的嫌疑。
何兵認為,去行政化改革和反腐敗是一個問題。不進行系統性的改革,腐敗不可能杜絕。他認為,司法改革是一個國家機器的改革,必須自上而下進行,地方試點只是枝節問題,對整個系統的改革推動作用不大。他說,"有些改革地方法院不敢提,提得不好就是反黨。"鄭鄂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司法改革重心已經從以前的工作機制改革轉向體制改革,迫切要求頂層設計"。
中國司法改革另一個引人矚目的事件是,從6月28日開始,最高法院開通專門網頁"裁判文書"公開判決書。目前網站公開的多為最高法院的判決書或裁定書,地方法院裁判文書很少收錄。
公開判決書被網民普遍認為是一個進步,但是有選擇性地公開受到法律人士的批評。律師周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最高院應該就哪些判決不予公開作出解釋。
何兵教授在微博上表達了對將於明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的期待。他對德國之聲說,目前法院系統內部的改革動力不足,人大代表繼續投出不信任票,將會增加改革的壓力。時事評論人趙楚則認為這是"虛假希望",這類"希望"已經被習李新政反復"打了耳光"。
作者:張平
責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