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缺乏自信的表現
2020年2月2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華爾街日報》三名記者被驅逐的導火索是該報刊登的一篇客座評論。在這篇註明純屬個人觀點的文章中,作者認為,防疫過程中的危機管理欠缺,使得"中國共產黨在國內外的信譽蒙受嚴重打擊。"此外,作者還探討了這種病毒或今後一旦發生類似事件,將會對世界經濟造成怎樣的後果。文章的標題是"中國是亞洲真正的病夫"。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陳述驅逐三名記者的理由時,就提及了這個標題。他認為,該標題"帶有種族歧視色彩"。"東亞病夫"這種說法讓人回想起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遭西方列強壓榨和剝削的年代。直到今天,中國仍將這段歷史視為"世紀之辱"。
鑑於這段歷史背景,中國政府以及許多中國人對上述標題做出敏感回應,或許是可以理解的。或許也可以認為,鑑於當前的公共衞生危機,採用這樣的標題是不恰當的。但是,出於這樣的原因驅逐記者,就完全不恰當了。更何況,如果外交部發言人的表述可以採信的話,那麼,引起中國政府不滿的,顯然並不僅僅因為標題的措辭,更是由於對政府危機處理的批評。據稱,這位作者對政府的危機處理進行了"詆毀"。
北京當局之所以如此敏感,或許是因為疫情爆發後,中國網路上出現了很多批評的聲音,要求言論自由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吹哨人李文亮逝世後,情況尤為如此。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於中國驅逐記者回應道:"成熟且負責任的國家都理解,自由的媒體就是要報導事實,並表達觀點。""正確的回應本應是有理有據的進行反駁,而不是壓制言論自由。"言簡意賅,切中要害。
極具諷刺意義的是,中國讀者無緣拜讀《華爾街日報》的這篇文章,無從對標題和內容以及是否有"詆毀"之嫌做出自己的評判。很久以來,《華爾街日報》一直在中國遭到屏蔽。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