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在悲哀的2004中尋找亮點
2004年12月30日在媒體主宰世界,塑造真實的今天,人們的短期記憶愈發成為行為的支配,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當南亞強烈地震和海嘯以前所未有的破壞力向人們襲來的時候,還有誰會記起別斯蘭的人質危機,以及伊拉克被綁架人質遭斬首的慘景。
由於高度現代化的訊息傳播技術,昨日的驚人報導已被今天的新聞推進了歷史的垃圾箱,使得消費者和旁觀者幾乎失去了評判真假,重要與次要的能力。媒體圖象決定了人們的感知,而媒體提供的絕大多數畫面均無任何實質性的內容和訊息。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悲與樂的感覺愈發遲鈍,這愈發明確地顯示出,即便在發達國家亟需政治變革的艱難時期,文明的虛飾是多麼地不堪一擊。當系關利益和權力時,當恐怖襲擊頻仍,失業率居高不下,大型公司的領導層的收入扶搖直上,人情淡漠引起人們的擔憂和不安時,道德,無私和對他人的尊重會在頃刻間變得無足輕重。在個人生活方面,在政治領域均是如此。
其實世界的發展要比人們的主觀感知更為迅速,其中包括危機,自然災害,以及長期有效的積極發展態勢等,但是遺憾的是,積極的一面往往被淹沒在每日的訊息洪流之中。比如,印度、烏克蘭和西班牙出人意外的政權更迭等。
即便是南亞的自然災害,美國總統布希的連任,以及伊拉克戰爭等也都有積極的一面,它們向人們傳達的最主要的訊息是:世間已無一方樂土。絕大多數居民均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布希政策的影響和孟加拉灣地震的波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以巴衝突、蘇丹危機以及高加索戰爭和不穩定局勢只是其中的部份。
要求聯合國在克服南亞災難中扮演中心協調角色,在世界其它地區承擔克服危機的最重要任務的呼聲愈發響亮。因為除此之外,別無更佳選擇,另外,它也反應了人們擁護實施「世界統一政策」的共識。因為,唯有如此,人類才有望在面對任何天災人禍時化險為夷。
2004年是失敗悲觀的一年,但是細究起來,它也是蘊藏著種種希望的一年。比如阿拉法特的去世就為實現中東和平帶來了新的希望。布希、馬德里、阿拉法特和現在的南亞地震和海嘯使全球化進程中的矛盾-貧富、合作與我行我素等更為激化,但也同時為世界政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行動空間。而這正是送舊迎新之時的積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