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als Schlachtfeld der sich streitenden Meinungen über TIbietkrise
2008年3月21日"情緣∮黃金少"Youtube上亮劍
"Tibet WAS,IS,and ALWAYS WILL BE a part of Chin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9QNKB34cJo#),一段7分鐘的影片,網名"情緣∮黃金少"的他僅僅用了7分鐘就做完了。在接受德國之聲中文網採訪時,"情緣∮黃金少"說:"我要讓中國人的聲音,真實的聲音被聽到。雖然不可能每個被媒體轟炸過的的人都能看到或者明白,但是我希望更多的人知道。"這雖然不是第一個在Youtube上向西方傳媒宣戰的中國草根媒體,卻無疑是迄今為止影響力最大的一個。
出生在西安的"情緣∮黃金少"15歲和家人移民到加拿大,目前21歲的他在大學上2年級,學商務,3月14日星期五下午幾乎所有的北美媒體都在連篇累牘的報導西藏騷亂的事件,出於對西方媒體的不滿,"黃金少"做好影片後放在了Youtube上,兩分鐘之後他就收到了回復。
凌晨2點才睡的"情緣∮黃金少"早上6點就起來了,結果"簡直不敢想像,500多封郵件……上到Youtube,被徹底感動,全世界的華人都在支持我……美國的、加拿大的、英國的、法國的……網路反饋比我能想像的100倍都要大很多。我特別要感謝海外華人,不管是在國內出生還是海外長大,走到哪裡,我們都知道,流在身上的血姓中國。"
中文網記者本打算要"情緣∮黃金少"的一張照片作為圖片資料,卻被婉言謝絕:"如果你們一定要放圖片的話,請放一個中華民族56個民族的照片代替吧。"
草根族炮轟西方媒體
就在"情緣∮黃金少"的影片作品問世兩天之後,另一名為"西藏騷亂:西方媒體的真實面孔" (Riot in Tibet: True face of western media,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uSQnK5FcKas)的影片又成為了Youtube上的新寵。這段影片在開篇就指出:"西藏騷亂期間,所有的西方媒體都'興奮異常'的去報到那些所謂的'真相',現在我們就向大家展示一下,那些照片是怎樣的被西方媒體修改之後去詆毀中國的"。
影片中涉及的西方媒體包括德國的N-TV,圖片報(Bild Zeitung),RTL電視台,美國的華盛頓郵報,這幾家媒體涉嫌將尼泊爾警察毆打示威者的圖片偷樑換柱的說成是中國警察在拉薩所為;而柏林早郵報(Berliner Mogenpost),BBC等媒體,則被批評將中國警方的"營救"照片描述成"拘捕";美國的CNN是刻意刪去了右側向行進中的軍車投擲石頭的人群的畫面,掐頭去尾給人以軍車肆虐拉薩街頭的政府暴力印象;德國的明鏡周刊也被指責使用錯誤的文字標題對圖片給予歪曲的暗示。
與"情緣∮黃金少"一時氣憤涂鴉而成的作品不同,此影片的作者無疑是"有備而來",蒐集和整理了大批的西方媒體報導並各個擊破,引起了中國普通大眾的一片叫好之聲。
"草根媒體"的力量不可忽視
只用了60個員工,Youtube就打破了全美三大電視台的收視率,用20個月,創造了百億身價,每天上其網頁上瀏覽影片的人數超過1億人次。它甚至成為了美國新一屆總統候選人眼中最重要的交流媒介之一:美國共和黨的冷門候選人羅恩保羅甚至成為了第一個在大學生宿舍接受採訪,並將影片發到Youtube上的美國總統候選人;歐巴馬將他的明星宣傳片放在了Youtube上,著名影星尼可爾森也通過Youtube為希拉蕊.克林頓助選。
Youtube影片同部落格群這樣"草根媒體",其能量已經足以與平面媒體,廣播、電視等傳統傳媒不相上下了,而像法國總統薩科齊"醉酒呵漁夫"這樣的經典場面,也只有在網路影片上才能看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在全球有影響力的影片網站,其中文網剛剛在香港揭幕,就立刻被大陸封殺了。在影片網站與部落格飛速發展的今天,去封殺和忽視草根媒體的輿論力量是愚蠢的。西藏事件就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大陸為了防止民眾看到藏人的示威遊行封掉了Youtube,如今看起來近乎是一個諷刺,,因為正是這些"草根"在為中國做辯解,使得國際輿論以另外一個眼光來看中國,片面的壓制"草根媒體"實際上是在作繭自縛。西藏事件中,最起碼在影響公眾輿論空間的能力上,草根媒體所起的作用至少在海外,不會比溫家寶答記者問起得作用小。在各種網路公共平台上,中國網民和"親中國"的外國網民與"親西藏"的網民正在展開著一場世界輿論"人民戰爭"。
然而遺憾的是:Youtube既不是被中國大陸封殺的第一個"草根窩",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中國政府對待Youtube的態度,某種程度上也間接說明了中共在全球化和訊息化的時代的落後媒體政策,而這種落後的媒體政策加上體制上和合法性上的先天不足,注定了當局要自食其果,西藏事件爆發後北京面臨的國際輿論壓力的疲於應付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