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裡如一,堅如磐石的萊納•坤澤
2013年12月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回顧當年東德作家圈內,各種思潮風起雲湧所導致的結果,彷彿已是另一紀元的歷史故事。大約35年後的今天,年輕人很難想像,曾經在德國的一部分領土上發生過審查當道,知識分子被噤聲的情況。眾多有關斯塔西(前東德國安部)的電影和電視影片及圖片,警醒著人們勿忘歷史。然而,今天還有多少人會閱讀當年如萊納‧坤澤(Reiner Kunze)、沃爾夫‧比爾曼(Wolf Biermann)或克麗絲塔‧沃爾夫(Christa Wolf)等人的作品?
鎮靜而堅定
當你與這位當年的活躍人物面對面時,感覺完全不一樣:幾個月前,萊納‧坤澤80大壽,媒體發出了祝賀報導。曾經名噪一時的這位東德詩人,如今沉寂了不少,或許這跟他當年與今天的行事風格有關。坤澤是個含蓄而謙虛的人,但這並不影響他幾十年前反抗東德不公不義的作為。
坤澤的詩集,尤其是其散文小品集結而成的《精彩歲月》文集(Die wunderbaren Jahre),1976年得以在西德出版,並成為東德最重要的反對派之聲。一年以後他被驅逐出境,與他出身捷克斯洛伐克的醫生妻子一同流亡聯邦德國。
無關勇敢
有人認為他當年的所作所為堪稱勇敢,但坤澤並不作如是想,他說:"勇不勇敢完全不在我們的思考範圍內。只因事關重大,使我們做出了反應。當思緒湧現時,除了將之落筆成詩外別無選擇" 。 今天,坤澤純粹是以詩人的視野談起那政治動蕩的年代, 他指出:"那些思緒源於事實,而事實導致了我們的作為。我們無法無動於衷,我們的思想在醞釀,並有將其訴諸文字的需求,即使以生命為代價也在所不惜。"
真正是"為寫作而生"。而這麼說,或許不合坤澤的風格,太戲劇化。他是個行事低調的人,說話總是壓低了聲調。但坤澤的話語鏗鏘有力。回顧從前,他認為自己創作的數量不多,而事實是:他從未因寫作靈感而發愁過。
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
坤澤的詩作大部分很短,《精彩歲月》展現的思緒也有如"蜻蜓點水",卻讓斯塔西和黨內權貴們恨之入骨。坤澤的忠實搭檔沃爾夫‧比爾曼則是完全不同的典型:同樣勇氣過人,卻高調喧嘩,公然挑釁:一把吉他和犀利的言辭是他克敵的裝備;坤澤則作風迥異:他堅持不懈、決不妥協、思想深刻,而最主要的是他獨立的人格特質。坤澤1977年抵達西德時,選擇落腳巴伐利亞 - 當時保守派政治家弗蘭茨-約瑟夫-施特勞斯(Franz-Josef-Strauß)的"王國",致使西德某些(左翼)人士對他極不諒解。
在他移民西德之前接受西方電視台的一次採訪,也遭致東、西兩方的批評。到底何故他得罪了眾多同情者呢?坤澤回憶道:"當時我說:我們所來自的地方,不會再開啟人類的新篇章。我所說的地方,不是指地理方向,而是東德政權" 。他的此番說法曾導致群情嘩然。
人性化的社會主義之夢
坤澤回憶說,此後一些朋友和同情者也開始與他保持距離。其實當時西德也有許多知識分子夢想著一種具有人情味的社會主義,而坤澤開門見山,實話實說,不帶任何浪漫色彩,當然極具挑釁性。
而這種直言不諱又令包括政治人士在內的不少人感到佩服。今天,坤澤屬於東德時期不受意識形態束縛,致力爭取言論自由的偉大及勇敢的文學家之一。
現任德國聯邦議院議長拉默特(Nobert Lammert)在詩人80大壽的慶祝儀式上指出:"很早以前萊納‧坤澤就進入了我的文學生活,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起而行,積極追求實現理想,而與此同時又顯而易見地對社會現實採取冷靜而沉穩的反應方式,令我深感欽佩。"
快樂時光
1977年,坤澤在南德定居後,開始了他碩果纍纍的創作期,他說:"那是我們生命中最有創意和最快樂的歲月,可這並不表示那些年月都過得單純而順利。至今我們的日子仍存在複雜性。"
"拉默特說:"迄今我極少從一個作家本人的言行中,完全印證他書中幾乎所有的思想和觀念。"
如果你親歷現今80高齡的坤澤本人,就會理解拉默特話中的含意:是他那種令人產生敬意的,發諸內心,寧靜而堅定的信念。當你在這位德國歷史人物的面前聆聽他講述那久遠年代的故事時,你會覺得,似乎感受到了歷史的呼吸和脈動。
作家:Jochen Kürten, 編譯:楊家華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