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自由進入寒冬 「反對聲音」從主流消失
2021年6月2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唯一的自由丶民主派大型媒體《蘋果日報》今天(24日)發行最後一份報紙,正式吹熄燈號。許多傳播學者認為,這代表最後一個支撐反對聲音的媒體,正式在香港消失,也預示香港報界生態不再多元。
前資深記者丶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閭丘露薇,對於近年香港新聞業變化之快感到意外,她對德國之聲說:「我有想到會變化,只是沒想到那麼快丶那麼徹底。」閭丘露薇一直以為當局會讓《蘋果》留著,只會透過一些方法讓它喪失讀者,因為《蘋果》象徵一國兩制的標誌,可以讓外界看到香港仍享有新聞自由,但如今《蘋果》被迫關閉,顯示當局也不在意「一國兩制」的表現了。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講師梁麗娟則向媒體說,《蘋果》對政權及北京政府來說,是最民主及最具批判性的聲音,「這份異議報紙的象徵式死亡,亦預示著香港報界生態不再多元化」。
曾任職《蘋果》長達18年,現任《眾新聞》總編輯李月華對德國之聲強調,《蘋果》關閉一事,每個在香港的人都必須擔憂,因為沒人能置身事外。她認為,五名《蘋果》高層遭到逮捕,以及兩名高層因違反《國安法》而被起訴丶遭法院拒絕保釋,整個過程並未公開透明,並未符合程序公義。她說:「今天是黎智英,但這個名字有可能是任何上市公司的CEO,隨便一個人都可以。你說《蘋果》跨紅線,那紅線是什麼,到現在都不知道。」
香港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丶蘋果日報總編輯羅偉光及3間相關公司被控違反《香港國安法》,6月19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應訊,由於證據檢驗需要時間,法官將案件延後至8月13日再審理。
期待破滅
《蘋果》的關閉,也讓大眾對「反對聲音能在香港存在」的一絲希望破滅。香港記協主席陳朗升則表示,《蘋果日報》關閉前遭到搜索丶以及之前《香港電台》空降公務員處長,都已使公民對傳媒的信任和友善態度改變,政府的透明度也持續下降。
他對德國之聲說,雖然香港的新聞自由一直縮減,但那時候大家仍期待,「反對的聲音和意見」能持續存在,而主流媒體中就剩下《蘋果日報》支撐,並說:「它的消失標示著『反對聲音存在』的希望已經破滅。」
與香港一海之隔,在台灣長期關注香港情勢的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對香港《蘋果》關閉,感到很遺憾也很憤怒。他對德國之聲說,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或蘋果集團的員工對民主和自由市場有很高的信念,「港府及中共原本有機會在香港,實驗自由市場跟社會主義彼此溝通丶協商和競爭,但顯然這樣的情況已經不存在,也不可能了。」對於這樣的機運沒有被創造,還以最糟的方式處理,他感到很憤怒且悲傷沮喪。
他並表示,這突顯出中國的傳媒體制,根本上與民主制度下的報紙不相容,也沒有智慧去面對政治制度的改進。
每況愈下
近年來,香港新聞自由排名持續創下新低。《無國界記者組織》公佈的2021年全球新聞自由指數中,香港在180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80位,與去年一樣,是有紀錄以來最低。
陳朗升擔憂,除了報導本身,就連評論或專欄都需要報社負責任,從《蘋果日報》可以看得出來,商業或副刊等沒有談論政治的報導,都可能受影響,因此在報導上,若處理得不好,媒體就會被關閉,那大家就會更小心。「從新聞自由的角度來看,當然不是太理想。」
陳朗升說,他對於年輕記者覺得有點愧疚,沒辦法守住相對自由或好的新聞環境,現在的情況而言,紅線丶自我審查都會存在,如果這些都不存在,那就是擔憂自己成為下一個《蘋果日報》,過去記者能自由報導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回了。
李月華則感嘆,香港年輕記者得要面對的挑戰劇增,要找到能謀生的媒體工作,選擇越來越少,因為有理想的年輕人不願意去主流媒體,但獨立媒體能請的人也有限。她說:「我們經歷過香港新聞界最自由的時代,但現在這個大世代,我相信應該少了很多人去報讀新聞系所。」
不過,她認為仍有許多有決心從事新聞工作的香港人,願意在這時候加入新聞業。他們會想見證這個大時代,到前線報導,加上他們所掌握的技術,能共容易把香港的故事說出來,吸引到年輕一代的人。她並透露,《眾新聞》接收了原本要到《蘋果》暑期實習的14名學生。
「不敢說話」的「寒蟬效應」
香港媒體在報導中國議題上扮演重要角色,過去,在中國大陸不能採訪的題目或採訪對象,在香港都有空間可以做,但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存在太多模糊空間以及太多未知,閭丘露薇說,香港記者會因此感到茫然或不知所措,不知哪些題材可碰,哪些人可以採訪。
《香港國安法》在2020年6月30日實施後,警方持續搜查新聞機構,也讓記者採訪寸步難行,除了新聞從業人員,香港民眾也會感受到寒蟬效應。閭丘露薇觀察,被訪者會考慮採訪可能帶來的後果,因此會挑選媒體受訪或甚至就「不說了」。因為《國安法》通過後,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她說「你接受外媒的採訪,或接受了違反國安法的媒體採訪,那會不會成為被起訴的證據?」
事實上,2020年7月港府針對流亡海外的香港人所發出的通緝令中,就指出,「羅冠聰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時,呼籲世界制裁中國及香港特區政府,...涉嫌煽動分裂國家」。閭丘露薇說,香港人過去享有言論自由,現在卻持續緊縮,完全出乎香港人意料之外,完全沒有這樣的生活經驗。
獨立報導生存戰
閭丘露薇指出,香港記者工作的空間,一直以來都會因機構而有所限制,這是因為私營港媒仍有政治傾向和商業考量,所以自主性本來就不大,但是《蘋果日報》因為其理念而有較大的報導空間,但現在看來,未來記者采寫的自由度只會越來越限縮。
當主流媒體都已經傾向不做監督性較強的報導時,有新聞理想的記者只能轉到網路。她並分析,從2014年香港雨傘革命後,獨立記者的數目是持續增加,因此未來這個趨勢可能持續。然而獨立媒體或記者仍是小眾,對此,閭丘露薇並不悲觀,她認為:「主流媒體公信力下降,就會有越來越多讀者走向獨立媒體。」
然而,網媒相對較難觸及平時習慣閱讀報紙的讀者,《眾新聞》總編李月華也表示認同,但她認為,「大樹倒下,但一顆顆蘋果散開,仍有可能種出另一顆蘋果樹。」她說,若撇除政治因素,媒體業也在改變,未來像《蘋果》這樣的大樹慢慢不存在,但「大船」不在,仍會有許多規模較小的獨立媒體出現,所以「反對聲音」仍能存在,「聲音不會沒有,只是型態不同,讀者還是有機會接觸得到。」
不過,未來仍存在太多變數,因此網路媒體能否繼續存在,併發揮其獨立報導的角色,誰都沒有把握。閭丘露薇說:「目前香港仍有網路自由,網路媒體不需政府審批,因此反對聲音仍可以在網路沒體上存在,但能存在多久不知道。」
平常心經營網媒
李月華則不願談樂觀與否,她說,前面是怎麼的路很難預測,若常常找壞的角度去看,那很多事情都不會做了。「《蘋果》發生很多事超乎過去想像,整個香港也是啊。我們維持150多年的傳統價值,對法治核心驕傲,過去感覺很扎實,但原來很容易被搓破,你若要往壞的方向想,就有很多壞的角度。」
她並強調,當局如果以為關掉《蘋果》,反對聲音就不再存在,那就錯了。23日,有上百人到偏僻的《蘋果》辦公室聲援,代表很強大的一股聲音仍在,「要是執政的人單純從公共聲音去看,以為社會就沒有反對聲音,那就是大錯特錯。」。
香港浸大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日前屆曾對港媒表示,近期不少傳媒遭「整頓」,像是香港電台不準某些節目繼續播放,《立場新聞》也遭到左報點名批評,這些舉動反映出北京想要「整頓」傳媒,防止傳媒「阻礙人心回歸的工程」。
外界也傳出《眾新聞》可能被「整頓」,對此李月華認為,雖沒有實質證據,但從多個跡象和軌跡案的確有其道理,但她以「平常心」面對。並說,若做了政府不喜歡的報導,它就覺得你動機有問題,「但我們沒有動機,我們很單純只是想做新聞,你覺得好不好,我們沒辦法控制。我只能說,我們過去怎麼做就繼續做下去。」
動搖外媒據點地位
從港媒《國安法》實施後,外媒在香港的處境就一直備受關注。如今《蘋果》被迫關閉,北京是否會在新聞自由的控管上,延伸到外媒上?陳朗升認為,外媒在香港的辦公室或記者,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更動。因為《國安法》通過後,外媒的記者已經瞭解紅線在哪裡。但長期來看,香港的採訪限度會和大陸越來越像,他說:「外媒早晚會感覺,在香港採訪跟在內地沒什麼差別了。」
中國政府常會以允許簽證予否的方式管控外媒,北京「駐華外國記者協會」2020年就曾發表報告指出,中國政府正以「史無前例的力度」,以簽證為武器威脅外國駐中國媒體。閭丘露薇認為,這樣的方式,也會拿來對待駐港的外媒記者,可能會因此造成外媒更多的自我審查,或離開香港。她說:「但當記者離開香港,對於香港的報導在內容與品質上一定會有影響。」
2020年中,就有多名駐港外國記者簽證續期被拖延的,同年7月,香港當局拒絕向美國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續發工作簽證。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