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尋求多元型外交
2011年8月22日蒙古國地廣人稀,人口不到300萬,卻擁有極為豐富的能源蘊藏,包括煤礦、銅礦和稀土等。蒙古的兩大鄰國中國和俄羅斯多年來一直試圖競爭對蒙古的影響力,以便進一步保障本國的能源需求供應。處在中俄強勢"夾縫"中的蒙古國因此提出了"第三鄰國"的外交政策,旨在尋求並非國土毗鄰,但是政治、經濟、軍事上能緊密合作的國家。日本、南北韓、歐盟近年來和蒙古外交往來頻繁,不過,美國被認作是蒙古"第三鄰國"的首選。副總統拜登的訪問,是繼2005年布希訪問後美國領導人首次訪蒙,也讓一些蒙古媒體評價為"第三鄰國"政策的成功標誌。烏蘭巴托一家蒙美合資的採礦公司的負責人、學新聞出身的巴特爾‧森格勒(Bator Sangler)說,拜登在講話裡稱蒙古成了吸引全世界的國家,而幾年前蒙古還是個沒什麼人感興趣的國家:
"自從我們這裡的採礦業興隆起來以後,我們突然成了多國競相'拉攏'的對象,不僅是我們的鄰國中國和俄羅斯,日本、韓國、北韓、美國都行動起來了,對蒙古的外事訪問一個接著一個,我不認為這都是巧合,這些國家是想和蒙古做生意,給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蒙古國有煤礦企業ETT(Erdenes Tavan Tolgoi)上個月以2.5億美元的價格向中國鋁業、濟南鋼鐵等公司財團出售大量煤礦資源的消息,引起全球礦業的關注。同樣競標但落選的的韓國對蒙古的招標和評選機制不透明表達了不滿。俄羅斯也積極參與多個在蒙古的金礦銅礦開采項目。與此同時,美國承諾幫助蒙古建造一座煤制液體燃料廠,日發電量相當於1000桶原油可產生的能量。森格勒認為,蒙古利用能源優勢吸引投資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國國民收入,但也要注意可持續發展:
"因為我們現在知道,採礦業對生態能帶來多麼大的破壞。"
森格勒同時警告對投資國家的過於依賴。他舉例說,俄羅斯和蒙古曾因採礦合作沒有談攏,俄羅斯中斷了對蒙古的天然氣供應。蒙古環保組織和政黨也越來越多地批評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以犧牲畜牧業為代價。拜登訪問蒙古期間,烏蘭巴托市中心還發生了由蒙古綠黨和一些環保組織發起的抗議美國和日本計劃將核廢料運往蒙古儲存的計劃。蒙古政府承諾允許美國企業進入該國農業和旅遊業的消息也引發該國本國企業的強烈抗議。反對黨批評政府的"第三鄰國"外交政策在沒有制衡中俄之前,先破壞了本國生態平衡。
烏蘭巴托歷史學教授蓬斯克(Pansag Sologa)則對"第三鄰國"外交政策比較看好:
"蒙古國的外交重點一直還是注意和鄰國發展,中國和俄羅斯,這也是有歷史傳統的。蒙古改革開放20年來與這兩國的合作就更多了。但是蒙古也在尋求自己的發展,更多的發展,所以嘗試走'第三鄰國'道路,美國、日本、德國都是發展對象,尋求多元型外交。"
蓬斯克還補充說,蒙古政府在發展"第三鄰國"外交時,要注意與中俄關係的平衡,不要"得罪"了這兩大鄰國。
作者:謝菲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