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中學生比德國中學生聰明嗎?
2002年8月8日國際中學生水準測試結果令德國的政治教育家們吃驚不小。在這一簡稱為比薩的測試中,曾一度享有詩人和思想家故鄉美譽的德國名落孫山。芬蘭學生一鳴驚人,取得了極好的成績。參加測試的15歲的芬蘭學生在閱讀項目中奪冠,在數學和自然科學測試中名列前茅。難道芬蘭人的智商高於其他國家,抑或他們的教育體系更為健全?本台記者走訪了芬蘭的一所學校,下面請看有關的報導:
上午11點剛過,學生食堂已十分熱鬧。莉薩將金黃色的辮子往後一甩說,今天的飯好吃極了,她對食堂的伙食感到滿意。這是芬蘭瑞典族學校諾斯恩的午餐場景,該學校位於赫爾辛基港口附近,是一座古老的青春藝術風格的建築。每天中午,食堂為學生們提供兩種飯菜,另外還有沙拉、麵包和牛奶。而且是免費提供的。赫爾辛基教育機構的負責人說:
「文明國家應大力促進每一個人的發展,這是一種民主權利。為此,我們免費為所有學齡兒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學生們理應得到教科書、每天能吃上一頓熱騰騰的飯菜,以及交通所需的一切。這是福利國家芬蘭治國理念的一部分。」
人人平等原則就意味著,每一個學齡兒童均享受同等的機會。為此,芬蘭的孩子,無論父母的社會地位如何,無論他們個人的天資怎樣,一律上學制9年的全日制綜合學校,15歲的芬蘭學生阿曼達-巴克倫舉雙手擁護這樣的體制。她說:
「我認為,這樣的學制好極了。我還從未發現,尖子學生會在課堂上感到無聊,我們這兒提倡互助。學習好的幫助差一點的學生。假如我們做小組功課,那麼老師會考慮平均分配,讓大家參與,互相幫助。」
阿曼達-巴克倫現在上9年級。學習好的學生可以多修幾門功課-他們往往要學5種以上的語言。學習不太好,學得吃力,或者略有殘疾的學生會得到人們的特殊幫助,在上正常課的同時,人們再另外給他們開小灶,以小組的形式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賴納-德米施是赫爾辛基教育機構總部的德語專業顧問,他說:
「我們不主張區別對待,而是力主一視同仁,將大家融在一起,實行一體化教育。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年齡,接受與年齡相適應的教育,沒有一位老師會想,『我如何將這個或那個學生開除。』這樣做又有什麼好處呢?」
在國際中學生水準測試中,芬蘭學生在閱讀、理解測試中名列第一,是世界冠軍。在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中,芬蘭的家長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雷娜-耶爾文佩是芬蘭最大一家兒童讀書俱樂部的主編,該俱樂部的名字就叫最佳兒童圖書。耶爾文佩說:
「家長們都非常積極,孩子們還不滿一歲,他們就開始給孩子們念書了。我們有許多讀書讀書俱樂部成員,還不滿一周歲。」
兒童讀書俱樂部擁有1萬5000名成員,吸收對像是1至8歲的兒童。
耶爾文佩女士說:
「假如孩子們從小就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他們看到家長也在讀書,那麼他們就會養成讀書的習慣,知道讀書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讀書在芬蘭有著悠久的歷史-這與芬蘭動蕩不安的歷史是分不開的。它曾長期隸屬瑞典,以後又成為俄國的大公國,直到1917年才正式獨立。文學、詩歌和民歌,所有這一切都促成了芬蘭民族認同感的形成。芬蘭人雖然謙恭好學,以自己為榮。芬蘭的教師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並且享有很高的聲望。芬蘭的學校設施是一流的;幾乎每一個班級都可以上網。為了保證芬蘭的每一位學生都能聽到同樣的課程,芬蘭極力推行最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尤卡-薩爾亞拉說:
「在芬蘭北部的拉普蘭只有小型學校,學生人數也非常有限,老師只有3、4個。但是,某些課程是以錄象教學方式與赫爾辛基同步進行的。從赫爾辛基到拉普蘭相距1千多公里。教師和學生同時上課,赫爾辛基的老師提問,拉普蘭的學生做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