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面臨沉沒的海島頑強抗爭
2010年7月13日
「亞特蘭蒂斯」傳說以及14世紀沉沒的北海島嶼「容霍爾特」(Rungholt),如今已不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故事。氣候變化使面臨沉沒的海島成了實實在在的問題。
2100警戒線
對於那些幾乎沒有高處的所謂低地島嶼,處境尤其如此。位於斯里蘭卡西南印度洋的馬爾地夫就是一個例子:這個島國近2000個島嶼的最高點海拔不過2.4米。如果海平面像預測的那樣繼續上升,許多島嶼將無法居住。
「南太平洋的斐濟島有一片高原,如果海水上升,人們可以撤退到那裡」,馬爾地夫非政府組織(NGO)「藍色和平」的創始人之一阿裡•裡爾萬(Ali Rilwan)說:「我們馬爾地夫人得開動腦筋想辦法。」據聯合國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到馬爾地夫沉入印度洋只有100年的時間。
長久方案價格昂貴
面對日益嚴重的威脅,相關國家的反應各不相同。太平洋島國吐瓦魯的許多居民已經移民紐西蘭,馬爾地夫人則在首都馬累周圍修起了3米高的防水牆。至於這個項目的資金來自日本,又說明了另一個問題:大多數這類所謂的小島國都沒有錢採取措施,應對海水準面上升和潮水的襲擊。
創始人裡爾萬說,「光有圍牆還不夠,我們需要長久的解決方案,其中一個是把島嶼填高。相關的技術已經有了,只是我們缺乏資金。」和許多其他島嶼的居民一樣,馬爾地夫人害怕成為氣候難民。因此,總統穆罕默德•納希德節約開支,準備在印度、斯里蘭卡或者澳洲买地,以備馬爾地夫人民在那裡安家落戶。然而,新的問題有待解決:印度的人口壓力日益嚴重,澳洲实行嚴格的移民政策。更主要的是馬爾地夫經濟實力不足,無法存錢買地。
時不可待
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當然是遙遠的未來的方案,同樣來自日本。以標新立異而聞名的建築集團「清水建設」(Shimizu)計劃建造一種現代諾亞方舟,取名「綠筏」。這種平面、綠化,而且能夠漂浮,直徑約3公里的島嶼可以為南太平洋的島國居民提供新的家園。一年前,該建築集團向小島國的代表介紹了設計方案。
吉里巴斯總統湯安諾(Anote Tong)在介紹結束後說:「雖然我們國家的土地正在消失,但是我依然充滿希望。」吉里巴斯是一個分佈在密克羅尼西亞和玻裡尼西亞群島許多島嶼上的一個島國,也是最先面臨沉沒的一個。至於日本的諾亞方舟能否及時建成,還是一個問題,開工日期暫定在2025至2050年之間。
反沉沒聯盟
這些小島國的經濟實力太弱,在國際舞台上人微言輕。出於這個原因,42個小島國組成了小島國聯盟(AOSIS)。它們要求富裕的工業國支持它們阻擋島嶼沉沒的鬥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它們希望聯合起來,達到孤軍奮戰不能達到的目標。
聯合國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林諾•布萊谷格裡奧(Lino Briguglio)教授說:「吐瓦魯和諾魯這樣的國家與氣候變化的產生毫不相干,但受害卻最深。」此外,小島國聯盟指出,氣候變化的影響阻礙了貧窮小島國的發展:這些國家的大部分基礎設施和經濟設施是漁業和旅遊,集中在海岸地區。海岸是雙重敏感的地區。
長遠來看,阻止或者至少是延緩氣候變化,是防止島嶼沉沒的唯一選項。因此,相關國家的代表從一個會議趕赴另一個會議,呼籲主要造成氣候變化的工業國家。然而,他們的成就有限,正如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最終所達成的最小共識,遠遠低於人們的期待。「我們必須讓世界注意我們的問題,」裡爾萬說,「我們只是走在最前頭的。」
齊心協力才能拯救氣候
其實,工業國家自己也越來越多地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例如: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經常受到熱帶風暴及其造成的潮水的襲擊。在德國北部位於北海之中沒有修建堤壩的小島—— 那裡每年要多次受到潮水的衝擊,而且由於海平面的上升,這些小島還面臨著被熱帶風暴和潮水完全淹沒的危險。但與馬爾地夫不同的是,美國和德國有足夠的錢採取應對措施。
馬爾地夫採取的則是另一個戰略。他們的目標是在2019年之前成為第一個氣候中性國家,一座風力發電站已經在建設當中。但是,如果世界其他國家不齊心協力,最終還是無法挽救馬爾地夫群島的命運。如今,還得寄希望於人們在思想上有所轉變。如果對氣候危害較大的國家也能夠有所行動,那麼亞特蘭蒂斯的傳說也許將再次成為神話。
作者:Nele Jensch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