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翁山蘇姬能否使緬甸實現民主?
2002年5月16日現年56歲的翁山蘇姬並沒有屈服,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她所表現出的信心,是否真的有現實基礎,就有待進一步的觀察了。畢竟在這個由軍人鐵腕統治已長達40年的國度裡,出現改觀絕非易事。更何況,以何種方式實現民主,還需要進行討論。因此,翁山蘇姬的豪言壯語,顯然有些為時過早。過去十八月來,在聯合國調解下開展的秘密談判,只是為促成對話創造前提條件而已。
怎樣才能促成實質問題的解決呢?有人說,將軍政府趕下台,恢復該國的和平及法治傳統,不就萬事大吉了嗎?這種想法實在是幼稚,因為,緬甸根本就不曾有過這種傳統。
緬甸介於中國、印度和泰國之間,國內民族眾多,關係複雜。無論是當年英國殖民者還是緬甸皇室的中央集權統治,都沒有給該國帶來和平與秩序。翁山蘇姬的父親昂山將軍為緬甸贏得獨立地位之後,該國當時的民主制度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事實上,從1948年獲得獨立到1962年發生軍事政變的14年間,國內的戰亂從未停止過。
吳奈溫政變上台後,才通過暴力手段是緬甸實現了和平。也正因為如此,直到今天,軍政府仍以國家和平統一的捍衛者自居,他們認為,一旦實現民主,國家就會陷入戰亂,就會四分五裂。1988年的人民起義,似乎為軍政府的理論提供了佐證。而事實上,所謂緬甸式的社會主義造成的貧困,才是引發這場人民起義的肇因。軍政府採取強硬鎮壓手段平息事端,至少有三千人死於非命。正是在這場動蕩中,接受西方教育的翁山蘇姬返回了緬甸,並出乎意料地成了抗議運動的偶像性人物。
民主=第二次實現獨立
(圖:)
「我們要為緬甸實現第二次獨立而鬥爭。」學者出身的翁山蘇姬提出的這一口號,極大地激發了民眾的熱情,以至於軍政府不得不馬上對她實施軟禁。給予翁山蘇姬更嚴厲的處罰,比如將她投入監獄,則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她畢竟是緬甸獨立運動領袖的千金。在昂山將軍故居博物館,仍然可以見到翁山蘇姬當年的嬰兒床和她兩歲時的照片。
1990年,在國際壓力下,軍政府同意舉行選舉,結果剛剛創建的全國民主聯盟以明顯優勢獲勝。軍政府大驚失色,立即宣佈選舉結果無效,數千名反對派人士被投入監獄。緬甸大約1500名政治犯當中,直到今日仍有17名全國民主聯盟黨籍的當選議員。
在翁山蘇姬的要求之下,西方國家宣佈對緬甸實施經濟制裁,這也是造成當今緬甸貧困局面的原因之一。依照官方統計,該國的人均年收入折合260歐元,實際數字其實更低。每三名兒童中,就有一人營養不良。首都之外的廣大鄉村,牛車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即使是在仰光,全城停電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因為找不到工作,越來越多的青年女子逃到毗鄰的泰國,並且幾乎無一例外地被送進了妓院。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西方的制裁政策,讓「民眾食不果腹」,真的能促成緬甸的民主變革嗎?抑或制裁者這樣作,只是為了獲得道義上的安寧。
「我本人並不反對軍隊」
經濟危機中,最遭殃的就是那些普通民眾。對他們來說,解決經濟問題要比某一種政治理念重要得多。
仰光的外交官們認為,翁山蘇姬也吸取了教訓。她本次獲釋之後,有意識地沒有發起大規模的群眾遊行。她非常清楚,激怒軍政府或者向他們直接提出最高要求,毫無意義。看來,只能小心謹慎,分期分批地促成緬甸的變革,而且不到迫不得已,還要同軍界合作,而不是實行對抗。從這個意義上講,翁山蘇姬的確是一個理想人物。
翁山蘇姬曾說過:「我本人並不反對軍隊。我甚至很喜歡他們,因為他們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有人說,這是我的弱點,其實這正是我的強項。正因為我不憎恨軍隊,所有我也就不會害怕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