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索菲亞大教堂:匯聚兩大宗教文化的世界遺產
宏偉的圓頂建築,濃厚的歷史底蘊——聖索菲亞大教堂既是伊斯坦堡的地標建築,也是兩大宗教的歷史見證。而不久前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的判決使總統艾爾多安將其重新改為清真寺的願望將得以實現。
建築史上的里程碑
公元532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一個宏偉程度「空前絕後」的教堂。上萬名工匠艱苦勞動,使得主體工程在15年之後就完工落成。在之後的一千年裡,這座拜佔庭風格建築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堂。
拜佔庭帝王的加冕之地
據說,查士丁尼一世為了修建這座教堂,不惜花費重金,投資了將近150噸黃金。不過,教堂的結構在之後的年月裡還在不斷完善。先是圓形的穹頂設計得弧度太過平緩,在地震中斷裂。在調整修繕之後,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希臘語是神聖智慧的意思)就開始正式擔當宮廷教堂的角色。從7世紀中葉開始,拜佔庭帝國(亦稱東羅馬帝國)的皇帝都是在這裡接受加冕。
鄂圖曼帝國入侵
拜佔庭帝國在君士坦丁堡的統治於1453年終結:鄂圖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佔了這座帝都,並且宣佈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清真寺。這裡的十字架被撤下,給伊斯蘭新月讓位,鐘鈴和祭壇被摧毀或拆除,內牆上的基督教壁畫被用灰泥覆蓋。原本教堂建築的外部還加建了宣禮塔,更增添了伊斯蘭宗教的氣氛。
清真寺變博物館
鄂圖曼帝國覆滅之後,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1934年決定,將已經充當清真寺長達數世紀的聖索菲亞改成博物館。原先被灰泥覆蓋的拜佔庭風格鑲嵌壁畫得以重見天日,歷史建築的原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復原。不過在進行這些修復工作的同時,在清真寺時期加造的建築元素也得以保留。
拜佔庭風格的宗教圖騰
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最為氣勢恢宏的鑲嵌畫就是這副出自14世紀的基督教聖像。儘管它已經有部分損毀,但畫像的主體仍然清晰可見:正中是耶穌基督,左側為聖母瑪利亞,右側則是聖徒約翰。
伊斯蘭和基督教印跡
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參觀聖索菲亞大教堂時,都能夠從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體會到它所見證的歷史更迭,以及兩種世界宗教在這裡的交會。比如在聖母瑪麗亞懷抱聖嬰耶穌的壁畫,就和左右兩側分別寫著「穆罕默德」和「真神阿拉」的兩塊牌匾交相輝映。
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
作為東正教會的宗教領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巴爾多祿茂(Bartholomaios I.)長期以來一直呼籲維護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地位,返回將其變成清真寺。他認為,從1934年以來作為博物館存在的這座歷史建築,可以成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間交流、對話與和平共處的場所以及標誌」。
世界文化遺產
1985年,聖索菲亞大教堂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座歷史上拜佔庭帝國的加冕聖地,如今仍保存著高大雄偉的建築外觀,主穹頂高55米,四座清真宣禮塔將其環繞,成為土耳其繁華都市伊斯坦堡的地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此前也一直警告土耳其,不要將這座博物館變成清真寺。
無可挽回
2020年7月10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做出的裁決為聖索菲亞大教堂重新成為清真寺鋪平了道路。當年凱末爾賦予它的博物館地位被宣佈無效,這樣從法律角度來看,在這裡舉行宗教儀式重新成為可能。這也是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的意願。在最高行政法院宣佈決定之後,艾爾多安就下令,開始為舉辦伊斯蘭祈禱儀式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