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上任伊始首訪俄羅斯
2013年3月20日一個國家的新領導人上任,輿論都會關心他的第一個步驟,並試圖從中破譯該國今後的政治走向,例如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現在的所作所為。周二(2013.03.19)習近平會晤的第一個客人是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 Jack Lew),這不難理解,中國外貿順差的很大部分用於購買美國國債,並由此間接支持著美國政府的運作。
榜樣、敵人、夥伴
作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的第一個國家是俄羅斯。現代史上,中俄兩國的關係如果用"複雜多變"來概括,決不過分。在中國人眼裡,俄羅斯以及之前的蘇聯先是作為榜樣,後來成了敵人,現在又成為夥伴。上世紀五十年代,蘇聯向中國派遣了數千名援助專家,以幫助中國發展社會主義事業。而意識形態上的差別讓兩個兄弟國家分道揚鑣,甚至在60年代末,兩國還發生過邊境軍事衝突。目前,兩國之間的關係雖被定義為"戰略夥伴關係",但實際上被利益和目的所驅使,毫無情感可言。圖賓根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舒伯特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的訪談中認為,中俄之間的夥伴關係是針對西方的。他說,習近平的莫斯科之行是一種象徵,同時也是向西方放出的訊號,即"中國不必鎖定西方,中國可以將目光投向別處。"
向西方發出的訊號
俄羅斯總統近一年前對此的表態顯得更冠冕堂皇些。2012年6月訪華前,普丁在中國官媒《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指出,"最重要的是,所有明智的政治家和經濟界精英都意識到,當今他們已不能沒有俄羅斯和中國的參與制定全球方針,他們不能不考慮俄中兩國的利益。"
這一點尤其表現在安理會。如果不是特別關係到中國的利益,中國會遵循俄羅斯的意願進行表決,比如在敘利亞和伊朗問題上。作為回報,中國希望俄羅斯在東亞領土主權問題上支持中國。
因此,波昂大學政治學教授辜學武認為,中俄兩國峰會將圍繞國際戰略上的協同合作議題。此外,還有貿易交流以及在美國重返亞洲的背景下如何加深兩國的軍事合作。
用能源換取工業品
中俄兩國間的貿易過去兩年間增長了40%。2011年,兩國的貿易額達到835億美元,而此前一年,中國已取代德國成了俄羅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然而,俄羅斯對兩國間的貿易結構很不滿意,他們向中國的出口幾乎全部是原材料:能源、木材以及礦產。從中國出口到俄羅斯的卻大都是品質較高端的工業品。辜學武認為,可以通過向中國出售原子能技術改變目前的這一結構,"中國已將核能定為國家能源發展的一個支柱。在這一領域,俄羅斯可以發揮很大作用。"
辜學武教授還提到俄中軍事交流,兩國軍界高層已在定期舉行會晤,定期舉行聯合軍演。2012年4月,中俄還首次進行了海上軍事演習。在由中俄主導的、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也舉行不定期的聯合軍事演習,參加者除俄、中外,還包括一些作為成員國的中亞鄰國。
遠東地區的人口發展是一枚定時炸彈
俄羅斯在遠東的人口發展趨勢讓人產生憂慮。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其中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正在大批離開西伯利亞,前往歐洲。同中國接壤的俄羅斯5個地區,現在僅剩下大約500萬人口。而對面的中國邊境地區,卻生活著超過1億人口,他們正在改變著西伯利亞的經濟生活。辜學武說,"俄羅斯同中國接壤地區,在我看來,已越來越多受到中國的影響。能源、蔬菜、糧食以及消費品的供應方面,俄羅斯已離不開中國。"俄羅斯正在設法採取對策。普丁已宣佈,將更多地關注東部。正是出於這個原因,2012年的亞太峰會被安排在太平洋港口城市海參崴(Wladiwostok)。
讓俄羅斯深感不快的還有,在中國取得超級大國地位的同時,俄羅斯恰恰失去了它。此前的南巡期間,習近平還在黨內講話時把蘇聯解體當作警告中共的例子。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編譯:李魚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