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紡織名城的血與淚
2014年1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義大利警方查封托斯卡納普拉托(Prato)的一家製衣廠後,沈劍荷(音)同時丟掉了她的工作和家園。
這名38歲的母親有4個孩子,她的工作是在製衣廠裡縫褲子。她所在的神武(音)工廠是普拉托近5000家中國移民開的工廠之一,這類工廠大多為義大利和歐洲的流行時尚品牌生產廉價服裝。
晚上,沈劍荷總睡在廠房裡一個隱蔽在木製衣櫃背後的小隔間裡--直到12月一個寒冷早晨警察的到來。他們查封了廠房,沒收了25台縫紉機。這次查封是義大利當局打擊雖然蓬勃發展但是打著黑工、勞動剝削烙印的這一問題產業的一部分。
在各種工廠雜物和剩飯剩菜中間也有沈劍荷的私人物品:一件粉紅色的嬰兒外套、一個藍色的兒童凳和一台筆記型電腦。她將東西塞進一輛麵包車,準備運走。
"我有什麼選擇? "她含著眼淚說。
紡織名城的問題工廠
普拉托,這個義大利傳統紡織名城,在過去不到20年的時間裡成為了歐洲最大的華人紡織工業集中地。超過5萬名華人在該地區居住上班,製作貼有"產自義大利"標籤的服裝,而這讓他們在產業鏈中處於比中國本土服裝生產者更低端的位置。
在某些方面,普拉托的華人們在義大利人失敗的領域取得了成功。義大利經濟在過去十年幾乎沒有增長,目前剛剛從衰退中走出,其中部分原因就是許多小廠商無法跟上全球競爭的步伐。
然而距離文藝復興中心佛羅倫斯僅25公里的普拉托,同樣也是非法產業蓬勃發展的樞紐。很多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說,這是全球化消極影響的副產品。
據普拉托地方政府統計,當地的華人有三分之二是非法移民。當地分管安全問題的議員米洛爾(Aldo Milone)表示,幾乎90%的華人工廠都以不同的形式違反法律。這其中包括使用中國的走私品、偷稅漏稅、嚴重違反衞生和勞動法規。
12月1日普拉托華人紡織廠的一場大火造成7名睡在廠房紙板隔間的工人死亡,檢方懷疑起火原因是電爐短路。
義大利官員承認,他們並沒有有效打擊雨後春筍般蓬勃的各種非法行徑。
關不掉的中國作坊
普拉托的市長森尼(Roberto Cenni)自己也是一名紡織企業主,他2009年上任,許諾整頓該區域。森尼說,自那時起檢查增加了三倍,但仍然只有一小部分工廠得到了定期檢查。"我們沒有打擊這個非法系統的能力",他指出普拉托只有兩名勞動監察員。
在某些案例下,地方官員難辭其咎。普拉托首席檢察官12月下令逮捕11人,其中包括一名涉嫌簽發偽造居留許可的市議會工作人員--600至1500歐元可以買到一份,他自5月起向300多名中國移民出售假許可。
當森尼成為普拉托市長時,他除了增加對工廠的檢查次數,也提高了贖回沒收機器的費用,並推出了一項法令,廠房在沒有達到安全標準前"不適合生產" 。
然而森尼表示,其中一個問題是, 60%的中國作坊只運行短短兩年時間,經常關閉再換個名字重新開張,以逃避稅務機關檢查。另外,儘管警方可以勒令非法入境者在5天之內離境,然而也沒有辦法確保他們真的這樣做。分管安全問題的議員米洛爾說,"這事就像一個笑話"。
除此之外,很多拿著三個月旅遊簽證的人來了義大利一呆就是幾年,不賺到足夠多的錢不會回中國。
一名司法警員說,"我做了15年的檢查可以向你保證,我們今天關了這家,明天就會有另外一家開張。這天的氛圍過於寬松,有一種縱容的態度"。
競爭中崛起的溫州商人們
大多數普拉托的華人來都自溫州,他們在90年代中期蜂擁來到普拉托,在義大利人的紡織工廠裡工作,並迅速掌握了整個生產流程。
當地僱主聯合會負責人稱,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敲響了很多普拉托當地服裝工匠的喪鐘,當歐盟對於本地製造商的貿易保護逐漸褪去之後。當義大利本地從事高品質製衣的工廠為了和外國廉價商品競爭開始裁員時,來自中國的企業主租用了廢棄的義大利倉庫建立自己的工廠。漸漸地,普拉托的中國人具備了許多義大利企業所缺乏的速度、效率和高生產力。
現在他們向整個歐洲大陸出口數以百萬計的低成本服裝--2歐元的女式襯衣,12歐元的外套。普拉托的僱主聯合會估計該行業的年營業額達到20億歐元,相當於該地區義大利紡織業營業額的一半。
普拉托的舊城牆外,曾經的林蔭大道變成了繁華的唐人街,這裡有中國餐館、理髮店、學校、旅行社,還有青少年在公園裡練太極。多年以來,普拉托市政府幾乎從沒有干涉過這裡的華人聚集區,它的存在有助於地方經濟。
大火之後
一個月前那場大火改變了一些東西:"痛苦沒有顏色",登有七名受害者照片的佈告上這樣寫著。警方說,他們花了幾天的時間來識別身份,因為死者親屬嚇得不敢露面。
一名前來悼念的中國工人稱,他每天做70件襯衣,每件襯衣他拿到70歐分。他說他一個月可以掙1500歐元。
在不遠處的神武工廠,工人們往常每天坐在縫紉機前工作14小時。沈劍荷是神武工廠工作時間最長的員工。她來義大利已經10年了,是該工廠唯一擁有合法居留證和工作合同的工人。
在警察查封工廠設備時,她問道:"我的縫紉機怎麼辦?我幹活需要它。"
沈劍荷說,孩子們沒有和她一起住在工廠,雖然這裡有很多兒童用品--其中包括一本名為《媽媽在哪裡?》的故事書。她睡覺的潮濕隔間,目測約2平方米,被一張床完全填滿。
"我需要再找一份工作,我得養活我的孩子們",她說。
來源:路透社 編譯:萬方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