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新冠病例破10萬 世衛:研發疫苗需1年以上
2020年3月2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本周六早上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確診病例約為10.5萬例,成為全球首個超過10萬病例的國家。因感染人數激增,紐約市和新奧爾良正在計劃修建臨時醫院。
美國各州開始對來自紐約的人實施隔離措施,紐約是美國疫情爆發的中心。據美聯社報導,在距離紐約市約250公里的羅德島州,警察周五開始攔下掛有紐約車牌的車輛,登記聯繫方式,並通知他們要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另外,德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馬裡蘭州和南卡羅來納州州長本周都下令,來自紐約和鄰近的新澤西州以及康涅狄格州的民眾在抵達後都要至少要自我隔離14天。
紐約和新奧爾良等地的衞生官員說,他們需要更多的藥品、防護服和呼吸機等醫療設備。紐約病例超過2.5萬例,醫院表示已沒有足夠的床位來治療所有重症患者。周五,曼哈頓的賈維茨會會展中心被改建為一個擁有1000張床位的臨時醫院。 新奧爾良確診病例超過1100個。周五該州匆忙在一個會議中心搭建了一所臨時醫院。衞生官員指出,上個月底的狂歡節慶祝是病毒快速傳播的主要原因。
美聯社周六報導,因疫情危機,聯合國宣佈推遲原定於4月27日至5月22日在紐約舉行的核問題會議。聯合國發言人斯特凡納暥偶永錕耍?Stéphane Dujarric)周五表示,會議將在情況允許的時候盡快舉行,但最遲不能晚於2021年4月。
德國: 4月20日之前不會放鬆防疫措施
根據德國國家健康衞生權威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Koch-Institut)最新公佈的數字,截止到本周六凌晨,德國確診病例為48.582人,死亡人數325。
德國總理辦公室主任布勞恩(Helge Braun)接受《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採訪時透露,在4月20日之前,德國不會放鬆目前對公共生活的限制:"在4月20日之前,我們不會討論任何放鬆(限制)的措施,在那之前所有措施都將保持不變。商店、餐館、學校和大學都暫時保持關閉。"他還補充說,復活節後應該就會知道這些限制措施是否減緩了病毒的傳播。布勞恩說:"如果我們成功降低感染率,讓確診病例需要10天、12天或更多的時間才能增加一倍,那麼我們就知道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
德國空軍周六早晨宣佈,已經開始將部分病重患者從義大利運送到德國。德國國防部長克朗普-卡倫鮑爾稱此舉為"團結的重要標誌",國防部在推特發表的一份聲明中她還補充說:"歐洲必須團結一致"。德國的醫院和診所已經開始接收來自義大利和法國東部的病人。
聯邦教研部部長卡爾利澤克(Anja Karliczek )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新冠病毒疫苗很可能要到今年年底才能研發出來。她說,盡快研製出有效疫苗過程須謹慎:"我們需要確保疫苗有效,並且不會傷害病人的健康。"
伊朗總統的"定心丸"
伊朗總統魯哈尼星期六在國家電視台上說,該國的衞生基礎設施非常強大,為疫情進一步擴散做好了准備。伊朗是中國以外新冠病毒疫情最嚴重的的國家之一。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的數據,截至周六,伊朗病例超過3.2萬例,其中2378人死亡。儘管德黑蘭一再強調已控制住疫情。然而,國際專家擔心,該國9月份面臨議會選舉的背景下,伊朗當局或瞞報病例,實際的死亡數很可能高於官方公佈的數字。世衛組織上個星期層表示,實際的死亡人數可能是官方數字的5倍。
隨著疫情繼續在全球蔓延,又有幾個國家出現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目前有大約200個病例的約旦,一名80多歲的女性因新冠病毒肺炎死亡。汶萊和南非也出現了首個死亡病例。
周五,中國報告了54例境外輸入病例。世界衞生組織表示,美國可能很快就會被視為疫情新"震中"。封城幾月的武漢正在慢慢恢復日常。周六,武漢恢復火車通車。南方周末報導,鐵路重啟到達武漢地區多個鐵路車站的服務,旅客"只下不上"。4月8日起,恢復辦理武漢鐵路客站出發業務。部分地鐵也恢復營運,新京報報導,地鐵車廂內座椅上貼有標籤,提醒乘客"隔位而坐"。
勿要聚集賞櫻
鑑於感染人數過去一周出現大幅增漲,日本官員敦促市民避免"非緊急不必要"的外出。據日本廣播協會(NHK)報導,東京都周五(3月27日)新增確診病例40例,都內確診感染的病例數已連續3日每天不少於40例。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Yuriko Koike)周五會見記者時稱"目前處於防止疫情大爆發的緊急關頭"。她說:"我知道現在是周末,但你只要問問自己,是否可以推遲你認為要做的事情。"她特別呼籲居民不要參加賞櫻活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稱疫情是一場"國家危機",但沒有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周五在日內瓦記者發布會上表示,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至少需要1年到1年半的時間。NHK援引譚德塞表示:"目前感染病例超過50萬例,死亡人數已確認到2萬人以上。這是一個悲劇性的數字"。談到疫苗的研發他指出:"研發疫苗至少需要1年到1年半的時間,可能要等到明年春季至夏季以後才能研發成功"。
文木 / 任琛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