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人權對話在華盛頓舉行
2012年7月2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為期兩天的美中人權對話23日在華盛頓開始。雙方代表團的負責人分別是美國國務院負責民主、人權和勞工問題的助理國務卿波斯納(Michael Posner)和中國外交部國際司司長陳旭。對話的形式是閉門會談。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德(Victoria Nuland)在周一的記者會上表示,美國在對話期間涉及的議題包括法治國家、公民的司法公正、平等以及西藏等問題。被問及這次對話是否提及今年5月到美國的中國維權人士陳光誠的個案,紐蘭德說,美國方面一直關注陳光誠在國內的家人和支持者的境況,並呼籲中國當局恰當地對待他們,不得壓制報復。
在陳光誠在北京美國大使館尋求庇護期間,美中關係面對嚴峻挑戰。甚至有人擔心這次人權對話能否如期舉行。紐蘭德表示,人權對話不僅如期舉行,而且議程沒有任何改變。這說明美中關係走向成熟。
對於對話能否取得成果,紐蘭德表示,人權是美國對華關係的核心組成部分。美國將盡其所能,通過制度化的機制解決人權問題,同時"對那些在中國努力推動法治,試圖通過法律途徑和司法程序維護權益的人提供幫助。"
避重就輕的"障眼法"?
但鑑於中國經濟和政治實力的不斷加強,美國在人權方面就個案向北京施壓的手段日益顯出其侷限性。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方,美國在一系列重要國際問題上,例如敘利亞內戰以及伊朗和北韓的核爭端,也有賴於中國的協助。
批評者指出,中國同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的人權對話不過是北京政府迴避批評、與貿易夥伴保持關係的一種"障眼法"。據美聯社報導,中國與多個國家的人權對話進展都不順利:與加拿大的對話自2006年以來處於停滯狀態;歐盟與中國的人權對話近兩年來因中方一再推遲會期而無法按原定的進度繼續;而與日本的對話則因中方拒絕給予全面對話的級別而被降格為"協商"。
人權觀察的中國問題負責人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認為,美國應該要求中方在有關政策和具體實施方面做出公開和可驗證的改善,作為繼續人權對話的條件:"如果只是開又一輪會議,僅交換意見而沒有事後的公開討論,中國政府就可以說,他們一直在加強法治努力,實際上卻拖延落實法治和尊重公民基本權利的必要改革。"
綜合報導:葉宣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