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繁榮的代價:留守兒童

2013年7月15日

農民工以低廉的薪水在城市裡務工,但他們的孩子卻不得不留在家鄉,在缺少家庭溫暖的環境下長大。記者走訪了廣西的一所偏僻山村小學,瞭解中國經濟繁榮背後的陰影。

https://p.dw.com/p/197x6
Bildung im ländlichen China Gansu keine weitere Bildbeschreibung vorhanden
China Kind Schule Schulkind Gansu Land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廣西省大化瑤族自治縣的一個偏遠小村莊裡,40個孩子坐在學校課堂裡拿著破舊的書本在朗讀課文。這所小學一共有270名學生,他們中許多人的家都散佈在村莊附近的幽深山谷裡,從家到學校往往需要走上好幾個小時的山路。這裡的孩子幾乎周一到周五都不回家,倒也不完全是出於路途遙遠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家裡也沒有人照看他們。

12歲的羅東靜(音)告訴記者:"我爸媽去廣東打工了。他們在那裡做什麼工作,在哪裡工作,我也不知道。"父母只有到了春節的時候才會回家過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她低聲地說:爸爸媽媽會給她買新褲子回來。

據估計,全中國一共有5800萬兒童和小東靜一樣,在沒有父母呵護的環境下默默長大。大多數農民工不能把子女一同帶到他們打工的城市去,因為在那裡,他們被視為二等公民。由於嚴格的戶籍制度,民工子女無法在城市裡享受義務教育。所以他們只好留在家鄉。記者探訪的這個村莊,偏僻貧瘠,交通也不便利。孩子們都擠在學校狹小的宿舍裡居住。灰色的水泥牆,每個房間8張床,而每張床上要睡三到四個孩子。

校長陸立鵬(音)介紹道:"責任和壓力都很大。大部分家長都到外面去打工,孩子寄宿在學校。作為校長,第一要保障他們的安全,第二要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我要把他們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好,才能對得起家鄉父老。……孩子們把我當父親一樣來看待,很聽話。"

©ChinaFotoPress/MAXPPP - MACHENG, CHINA - SEPTEMBER 01: (CHINA OUT) 5-year-old Lu Siling looks on at Nangang village primary school during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on September 1, 2012 in Macheng, Hubei Province of China. There are 5,000 pupils in Shunhe town of Macheng city. About 2,000 new desks have been sent to the hope primary school and the central primary school in Shunhe town. So there are more than 3,000 children left, and they have to go to school with desks and chairs on their own, like their parents\' generation. Even some children use their parents\' old desks. Premier Wen Jiabao\'s announcement at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March 5, 2012 that fiscal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will reach 4 percent of GDP this year, about 2 trillion yuan ($317 billion). (Photo by ChinaFotoPress)***_***431358154
「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回家?」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學校成了孩子的家

課間休息時間,孩子們在窄小的校園裡玩耍。學校給孩子們提供了依靠,而這是他們在自己家中找不到的。中國的農民工子女從小就承受著巨大的情感和心理壓力。許多孩子在學業上遇到困難。家裡的祖父母往往無暇顧及孫子孫女的學習,因為他們自己也沒有上過幾天學,而且光是務農就夠他們忙活的了。

26歲的常亮(音)是一名臨時教師,在這裡工作兩年。他說:"這一帶的教育思想沒有提上來。要想督促他們學習都很難。比如說,當孩子回到家後,家長從來不督促他們學習。因為他們爸媽都沒有讀過書,不知道上學應該是什麼樣子。 "

這種現狀造成了普遍的教育落後:許多孩子早早就離開學校,加入了農民工大軍,到工廠裡去做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因為在這樣偏遠山村裡長大孩子,本來也找不到其他出路。非政府組織"野百合公益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黎敏蘭指出,許多這樣的孩子缺乏自信心。該組織對廣西貧困地區的孩子募捐,並組織社會福利項目。

黎敏蘭說:"我們現在關注學生,除了讓他們吃飽、穿暖之外,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所以我們機構除了組織兒童雞蛋計劃之外,還為他們提供心理教育和感恩教育。我們希望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目前的生活現狀,或者說如何成績好的話,以後甚至可以考上大學,到外面去工作生活。"

孩子缺的不光是營養,還有家庭的溫暖

不過,有時候也會遇到相當實際的問題:黎敏蘭發現,山區裡的孩子的個子明顯比城市同齡兒童小。他們雖然不至於餓肚子,但是營養很差。許多在家裡只能吃到玉米和一點蔬菜,很少能見到肉。野百合組織的兒童雞蛋計劃目前在廣西全省25所學校實施,讓每個孩子每天可以吃到一個雞蛋。孩子們都很開心。

13歲的盧小燕(音)告訴記者:"學校吃的好。在家裡只能吃到大米或者小米,但學校有雞蛋和肉吃。從去年開始,我每天都能吃到一個雞蛋。"

在學校宿舍裡,小東靜和同學們開始準備午睡了。每天中午,所有孩子都要休息兩個小時。學校對於他們來說,就是第二個家。儘管如此,孩子們還是缺少家庭的親密感情、缺乏父母親的愛。小東靜深深嘆了一口氣之後說,她非常想念爸爸媽媽:

"我想要一個大熊貓玩具,這樣我就可以抱著它睡覺。"

跟所有農民工子女一樣,小東靜最希望的就是有朝一日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像真正的家庭一樣。然而她自己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會是什麼樣。

作者:ARD 編譯:雨涵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