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來函照登(2005年3月25日)
2005年3月25日關於中國高校網路BBS啟動實名制
署名zelong的網友寫道:
「愚蠢。
我只能用這兩個詞來形容那些畏懼民主的人、那些迎逢上意的人。
看到這篇文章,我試著從我這兒聯繫幾個BBS,果然,水木清華已經無法上去,而我熟悉的南開大學BBS也已經停止新用戶註册了。
一種濃黑的悲涼讓我感受到了窒息的氣味,陳腐的文字獄似乎隱然將再次興起。中國的某些高官天真的以為這樣就可以堵住別人的口,殊不知中國有句古話「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是一種掩耳盜鈴的行為,難道讓人民無法在網上發洩內心的不滿,讓人民無法在網上監督政府,讓人民無法在網上揭露陰暗的現象,就可以讓執政基礎更加穩固?愚蠢啊,愚蠢之極。
失去了網上的發洩渠道,百姓們自可以在私底下聚會的時候針砭時弊,到那時候,很可能會將不滿變成串聯,最後變成大規模的暴動。像去年在四川的謠傳官員打人事件造成的農民暴動事件,就是沒有私底下發洩的後果。不知道那些執政的人在害怕什麼?將問題顯現化,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阻止了人們在網上的發洩渠道,難不成還能夠阻止人們在私底下的議論?難不成學習北韓在全國四處安裝竊聽器???? 真正是逆時代潮流而行!
我不知道這件事情的起因是胡錦濤首肯的,還是李長春的授意。如果是前者,我會很失望。如果是後者,我會很無奈。
無論如何,我是堅信,歷史的潮流是不能逆轉的,否則將被歷史淘汰。這種鉗制人民言論自由的犯罪行為,會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唾棄,中國共產黨統治中國的基礎也會在人民的唾棄中動搖。真心希望執政黨能夠放棄這種不得人心的行為,保護好網路這片自由的淨土。」
關於對華解除武器禁運
署名雨田的網友寫道:
「我估計我這篇文章不會被德國之聲中文網發表,但是我依然要寫,我要看看西方的民主是不是真的容得下異見。不管怎麼樣,希望你們有耐心看完。
讀了廣播部中文組主任馮海音先生的文章《評論:取消武禁是發出錯誤訊號》,覺得馮先生根本就沒有透徹地看待取消武禁這個問題。
所謂反對解禁的所有理由基本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1.人權問題。如果中國的人權有所好轉,那自然不能再拿人權作為繼續武器禁運的藉口。如果的人權沒有好轉,那也證明了禁運絲毫不起作用,而且還損害了歐盟各國的經濟利益。如此愚蠢的事還要繼續做下去?
2.台灣問題。請問各國的立場,台灣問題是不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如果是,外國有何權力干涉?如果說歐盟不想看到戰爭的爆發,那美國侵略伊拉克又怎麼解釋。美國威脅說要減少20%從歐盟進口武器,這說明歐盟一直在對美國出口武器,怎麼不因為伊拉克戰爭而對美國禁運?明顯的兩套標準!說白了,無非就是因為美國強歐盟弱,歐盟強而中國弱。這個世界何來正義,何來公平可言?弱肉強食罷了。所以不管大陸怎麼威脅台灣,拜託你們歐洲人,真正有種的話,先制裁了入侵伊拉克又威脅伊朗、北韓的美國之後再來對中國指手畫腳擺出道貌岸然的樣子吧!
3.中國威脅論。剩飯炒三遍,狗都不來聞。中國在國外可有一兵一卒的駐軍?中國對外軍火銷售會比美國、俄羅斯、歐盟多嗎?中國人均國防開支是多少?考慮過中國的國土面積有多大嗎?再看看美國,全世界皆有駐軍,遠超其他各國的國防開支。但是你們不會說美國威脅論的,我們中國人會說美國威脅全世界,區別就在於中國人不會做美國人的奴僕,不會做美國人的走狗。奴僕自然不會說主人對他是威脅的。馮主任說中國絲毫沒有受到外來威脅,我往好的方面想的話,就認為馮主任根本沒有試著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去看形勢,自然看不到威脅,如果往壞的方面想的話,我就要懷疑馮主任從事新聞媒體工作的職業道德操守和做人的基本良心了。隨便打開哪個網站哪份報紙就知道美日在中國周圍的軍事動態了,我也無需在此贅述。
不要以為我只接受過共產黨的教育,反而正是因為在德國留學五年的經歷讓我看到,西方的民主和人權也是要以不損害國家利益為前提。就像在美國「九一一」事件之後,就算有美國人對美國遭受此報也是因為美國向來霸權主義做法之類的想法,也噤若寒蟬,不敢說出來,也就是說,他們表達自己意見的人權被剝奪了。同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少數人(如台獨分子、所謂的民運分子)的人權要受到侵犯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中國要買歐盟的武器,是看得起你們,即使買不到,台灣也一樣會被收復。你們可以繼續眼睜睜地看著俄羅斯以色列掙著大把大把的人民幣,看著中國的強大吧!」
關於李察基爾的言論
署名Laok的網友寫道:
「網上的憤青看來還真不少。李察的話其實很理智中肯的。大家注意他說的求西藏自治而非獨立,達賴已經放棄獨立訴求,主動等待中央政府招安。目前西藏的所謂自治區都是有名無實的。
我原來是不喜歡李察在電影中一副假惺惺的君子狀。但從他堅持為西藏求和平25年看來,李察還是條漢子!
中國人為什麼老不允許別國人來提建議忠告呢?從不就事論事,而是先揪其小辮子棒打再說。看來所有人都有中宣部的潛質,只許報喜不許報憂!勸憤青們理智些!動腦先!」
以上文字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