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凡:驅逐外媒記者使北京成「聾子」與「瞎子」
2020年3月23日德國之聲:中國上周三宣佈驅逐13名美籍記者,而此舉也被視為中國對近期與美國一系列口水戰所做出的最新回應。您認為中國為何選擇做出如此大動作的回應?
章立凡:我覺得中國的作法有些意氣用事,這也符合領導人的性格。川普总統上台時我也說過,今後中國、美國與俄羅斯將有3位很有個性的領導人。川普上台後,中美的博弈就一直沒有斷。去年中美貿易戰,實際上中共也是慘敗,這讓中共積了很大的怨恨。但為了中國的經濟不至於崩盤,中國一直跟美國維持相對低調的關係。這一次主要還是因為中共的宣傳戰略出了一些問題,中國想改變自己的國際形象,把自己從疫情的發源地及輸出國,極力宣傳成一個全球抗疫領導者。這個包裝已經做了一段時間了。現在每天新聞聯播延長到50分鐘,其中大部分都是無用的內容,主要就是宣傳中國領導抗疫怎麼好,然後各國的政要怎麼稱讚中國。
實際上,中國政府現在反過來向世界各國推廣中國智慧型跟中國經驗,變成另外一種作法。這個做法也包括在宣傳戰上把疫情發生的責任推給美國,於是就有了關於武漢軍運會的說法,但這個說法實際上站不住腳。但從整個宣傳戰略上來看,我覺得中共發言人想迎合領導人的想法,但他忘記自己的官方身份。這種事件你以半官方的方式說說也就算了。 但他以官方身份做出這種說詞,就把美國惹惱了。所以現在口水戰就開始,但我不覺得這個事情會進一步導致中美脫鉤。
現在無非就是中國政府拿記者洩憤,我覺得這是比較情緒化的作法。前一段時間,美國要求中國官媒按照外國使團來登記並限制他們的人數,中國沒有很快回應,而是到最近中美之間由於疫情的問題引發口水戰後,才做出回應。川普講了中國病毒後,我覺得這個說法很可能激怒了中共的領導人,所以北京才採取了驅逐美國記者的辦法。但我覺得現在中美經濟相互的依存度還是很高,所以如果中國一時意氣用事,把中美關係搞得完全脫鉤的話,可能對中共自己很不利。
現在中共可能有些想法,一個是他認為國內的疫情控制住了,然後美國跟西方國家疫情正在蔓延。再來中國認為自己在恢復生產方面有抓到一個先機,就是說正好西方最近股市崩盤,所以中共認為這是中國的機會,因為世界的供應鏈可能會在下一階段靠中國。中共認為他還能維持自己的世界供應生產的地位,保住一部份的全球供應鏈,所以以此來擠壓美國。他以為自己現在有了些底氣,所以做了這個舉動。
但是這個舉動實質上我覺得對中共未來的傷害比較大,因為如果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媒體跟外企可能都不願意留在中國。當新聞自由沒有時,對國內的監督也沒有,這樣的國家是不安全的國家。我想這一點中共自己還沒有想清楚就出手了。未來如果中美脫鉤的話,我覺得中國的經濟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這會影響到中共自己的財政跟稅收,所以經濟可能還會進一步下滑。
德國之聲:您覺得對於中國的作法,美國可能做出什麼樣的響應嗎?中美的地緣政治關係可能因此而改變嗎?
章立凡:中美關係暫時不會有大的改變,儘管兩國的關係可能進一步走向類似於冷戰的階段,但現在來看,中國還沒有辦法像前蘇聯這樣組成自己的軍事集團,以及組成一個跟西方平行的市場。中國一帶一路的市場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也很嚴重,所以我想從軍事上跟經濟上,中共還沒有做好跟美國徹底脫鉤或是進行對抗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有可能中美在20國集團的網路峰會中,有機會緩和關係。
德國之聲:在中國新聞自由空間越來越緊縮及多名國際記者被中國驅逐出境的前提下,這會影響到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瞭解嗎?
章立凡:我想不至於受到太大的影響,因為現在畢竟還是一个網路的時代,所以中國人在自媒體上的發言,從國內來講還是有一定的情況可以透過這些管道披露出來,而中共也不太可能做到消滅所有的自媒體。
中共這樣做使自己的國際形象變得非常壞,體制內可能也有一些人不同意眼下這種作法。所以如果中國經濟狀況持續下滑,未來可能也會存在體制內的政治鬥爭或博弈。我想訊息還是封不住,只是現在沒有了這些西方媒體,中共可能自己更找不到方向。原來可能還有一些西方媒體不管是敲打或批評,而這讓中國對自己行事的判斷還能稍有一些借鑑。如果現在外國媒體都被趕走的話,等於中共自己也變成了聾子與瞎子。我想這種情況只會讓中共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更加主觀與自信,這種自信最後會害了他們自己。他看不到這些客觀評論的話,對他們自己非常不利。
從現在中國的體制來講,領導人就是喜歡看自己想看的東西,中國的媒體也都是送上一些報喜不報憂的東西給他看,所以才導致這次疫情的失控。一開始欺瞞公眾,最後造成疫情的失控。這就是因為中共對新聞自由的打壓,最後造成的惡果。如果中國進一步透過驅趕外國記者來打壓新聞自由的話,只會使他們對別人的判斷更加不客觀,我覺得這可能會犯更大的錯誤。
章立凡,中國歷史學家、公共知識分子。"八九民運"時,章立凡應中共中央統戰部的邀請,參與調停學潮。事件結束後,章立凡受到壓力,脫離體制成為獨立學者。曾出版《君子之交如水》、《記憶:往事未付紅塵》等著作。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