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產品品質烏雲密佈, 「中國製造」等待陽光

多馬 綜合報導2007年8月23日

牙膏,玩具,輪胎,女士短上衣,本來沒有太多聯繫的一系列產品突然同時出了問題,從美國到菲律賓,從日本到紐西蘭,五大洲各國紛紛開始「圍剿『中國製造』」。中國廉價產品面對的是進退維谷,還是可以等待柳暗花明?

https://p.dw.com/p/BXCL
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國的優勢圖片來源: AP

「烏雲過後就是豔陽天,中國政府最近因應不斷調高的產品安全性指標,為一系列產品召回行動買單,這些錢自然也不會白花。」路透社經濟評論員維特裡從目前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嚴格控制中國出口產品品質安全,並展開一系列召回行動中,看到了積極的一面。他認為,產品品質亮紅燈會令中國和在中國從事製造業的國際大公司積極投入,提高產品品質;另一方面,國際大公司也不會輕易放手經過十多年苦心經營換來的今日中國市場環境。

維特裡寫道,中國逐漸取消對外國公司的貿易優惠,並控制低端展品製造業在中國的發展,這些都是中國政府推動公司向生產低耗能、低污染的高品質產品轉型,並且要求在贏利中佔有更大份額的經濟策略。

「低端產品走到了盡頭」

「這是一個危機,說明中國的低成本產品策略已經走到了盡頭。」從事網上貿易溝通和資源求購的「全球採購」執行官派博斯說道。他認為,和原來的亞洲四小龍一樣,中國也應該慢慢放棄原來的以低價產品來吸引買家的貿易策略。派博斯說:「價格低到了這樣的地步,不通過生產『不安全』產品和粗製濫造就幾乎無法盈利。而解決之道只能是向高端市場慢慢移動,並且逐漸生產稍為高端一點的產品。」

中國政府應對產品品質,生產成本不斷高漲

USA Mattel ruft Spielzeug aus China zurück
含鉛過高的玩具被召回圖片來源: AP

深陷在玩具、牙膏、輪胎的產品安全問題泥沼之中的中國政府,正在決心扭轉這一趨勢,宣稱到2010年,政府將投資總共十億美元來提高食品和藥品安全,並加強對農場,工廠和釀酒廠的生產監控。中國還把產品品質有問題的429家出口商列入黑名單,並處決了被控收受賄賂的原藥監局局長鄭筱萸。

「亞洲科技與經濟協會」的總裁凱德爾認為,太多的公司在降低成本的驅使下忽視了產品品質管理。他說:「各個公司應該比以往更多地投入到產品品質管理上來,以往他們太專注於『自由放任策略』。當然,這中間有個成本問題。」

與此同時,從今年7月1日開始,出口商們也要面臨中國政府對2831種出口產品取消產品增值稅補貼的決定。稅制改革的重點集中在污染嚴重的鋼鐵製造和水泥製造業上。凱德爾說,很多產品原來就是靠著這種補貼才能營利,所以中國政府取消補貼的行動把他們逼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

本周二,中國的一項旨在控制勞動力集中,生產低端產品出口業的法規正式生效。根據這項法規,佔中國總出口的百分之十五的工業出口行業,需要在購買1853種原材料的時候上繳百分之五十的抵押金,而這些抵押金只有在生產的產品成功出口之後,才能重新領回。凱德爾說:「中國政府正試圖鼓勵本地各公司向價值鏈的高端爬升。而且由於一些國際貿易事件的影響,各個公司甚至更有動力生產高品質的產品。」

「問題不在於產品品質,而在於標準提高」

凱德爾提到的國際貿易事件,正是近期包括美國,德國,菲律賓,日本,紐西蘭等在內的國家,幾乎在同一時間開始嚴格監控中國的出口產品品質,紛紛指責中國產品存在巨大安全隱患,並採取了一系列的產品召回行動。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球著名的玩具公司馬特爾(Mattel Inc.)從2006年11月份開始的召回有安全隱患的玩具行動,本月初,該公司從全球一共召回了1900萬件中國生產的有問題的玩具。

近日,中國官方開始對世界各國的「中國製造」召回行動採取為自己辯護的態度,聲稱這些產品召回行動的原因在於新的安全標準,而不是中國產品的品質太差。根據法新社的報導,本周二,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虎誠表示,被馬特爾公司召回的產品中有1820萬件被從貨架上撤了下來,這全是因為今年五月份才生效的一項新的產品安全標準的實施。高虎誠說:「美國的銷售商,主動地停止了在2007年之前從中國進口的玩具的銷售,雖然這些玩具在當時還是符合安全標準的,這是非常負責任的舉動。不過,嚴格地說,這一行動跟產品的生產製造完全無關係。」

留在中國

Chinesisches Kraftwerk
製造業不會在短期內離開中國圖片來源: AP

中國政府一方面積極為中國產品辯護,另一方面也務實地改革中國的生產製造業和努力提高產品品質。對產品品質提高進行的投入自然會增加產品生產成本,而成本的增加可能最後會轉換成在歐美商店裡貨架上的物品價格也水漲船高。這會不會造成製造業從中國流失呢?

全球製造業線上(MFG.com)的大中華地區總經理金先生認為,購買商和供應商都預期會有不同程度的價格提升。不過各個公司都會本能地跟供貨商合作,調整策略,降低成本,有需要的話也會在中國尋找新的供貨商。他說:「人們仍然在從中國進口貨物,現在還不是世界末日。」在提到中國新的稅制改革的時候,他說道:「這並不是說,中國已經不再有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了。」

派博斯同意上面的看法:「沒錯,價格在上漲,供貨商的壓力越來越大;不過對購買商來說,中國產品的性價比仍然很高,他們不可能在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地方找到如此據有優勢的性價組合。」

除此之外,很多公司不光是在中國生產出口產品,他們也為中國本地市場生產產品。所以,從中國撤走生產並不是一個短期內可預期的前景。凱德爾說道:「你不可能把數十億的進出口買賣一夜之間從中國撤走,發展到今天這一步,大公司們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所以,轉型會像是巨輪調頭,十分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