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維夫和柏林的特殊關係
2004年4月29日二戰後,德國在猶太人眼裡只是一個充滿恐怖回憶的地方。納粹大屠殺的少數倖存者大部分都選擇離開德國。1948年建國的以色列幾乎無法想像與德國建立起友好的雙邊關係。然而,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艾德諾卻知難而進。
一開始,以色列政府拒絕與德國進行任何接觸。艾德諾總理因此首先與猶太人組織溝通,並開始了所謂的賠款對話。漸漸的,兩國之間終於建立了直接聯繫。1952年,經過長時間談判後,雙方簽署了盧森堡條約。德國承諾對以色列進行金錢和物質上的補償。到2000年底,德國對以色列的賠償總計達550億歐元。
通過賠償的方式,雙方朝著相互靠攏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但是,建立外交關係仍無從談起。巴以之間的衝突更使德國與以色列的關係背上重負,因為德國一直和阿拉伯世界保持著友好關係。
儘管如此,德以關係仍有緩慢而持續的發展。1960年,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到來了:艾德諾和以色列總理古裡安在紐約阿斯托瑞亞賓館舉行會晤。
不過,直到1965年,兩國的關係才終於取得突破。當時的德國總理埃哈德和以色列總理埃什柯爾在信函中就建立外交關係達成一致。為此,埃哈德總理不得不承擔數個阿拉伯國家與德國斷交的後果。
從那以後,德國和以色列的關係不斷發展。儘管納粹時期的歷史和當前有關反猶主義的討論使之蒙上陰影,但是,可以說,德以兩國現在已經建立了友誼。
雙方領導人的大量互訪就是很好的證明。最近一段時間,德國方面有20位政治家前往以色列,德國外長菲舍爾一個人就去了7次。以色列方面也有10幾位政治家前來德國訪問。
德國和以色列的關係不僅建立在政治層面上,數十年來,雙方的經貿合作也有著長足的進展。 德國現在是以色列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國,地位僅次於美國。德以合資公司也越來越多。
不過,由於近年來中東安全局勢緊張,雙方的文化交流變得非常困難。在以色列工作和生活的外國藝術家,包括德國藝術家都紛紛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