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首例台灣「顛覆罪」如何審
2017年9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社評《共產黨會亂捉人 但它不是瘋子》說,李明哲是第一個被中共以"顛覆國家政權"罪遭審判的台灣人,有第一個後,當然會有第二個,接著會有第三個、第四個……開了這扇門之後,共產黨往後對台灣人不會客氣的,就如同對其境內的維權人士以及自己的國民從來沒在客氣一般。
文章說,李明哲即將公開審判之際,台灣政府僅宣示要提供李凈瑜赴中的一切協助的說法,顯然是顧及兩岸關係而放緩了抗議的口徑。"共產黨會亂捉人,但它並不是個瘋子;它有時松,有時緊;有時對你耀武揚威,有時又向你施予小惠,意在讓你搞不清楚哪個面目才是真正的他,進而分化對手。共產黨祭出'顛覆國家政權罪'對付台灣人,就是要威懾台灣人;當威懾越有效,它就會食髓知味;但當威懾沒能恫嚇台灣人,甚而起了負作用,反而讓台灣人更團結,它就越不敢祭出這種捉捕台灣人的翻天印"。
香港法官判詞現"文革"歪風?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歪風"英文譯得好》說,重奪公民廣場案的上訴庭判詞,由三位法官以中文撰寫,尤以楊振權那段白字連篇,被石永泰評為"情緒化"的判詞最矚目,那段話開頭是"香港社會近年彌漫一鼓(股)歪風",橫看豎看也不類法庭用語,倒令作者想起文革大字報。前天判詞英譯刊出,此句作"In recent years, an unhealthy wind has been blowing in Hong Kong」"。作者說,"全世界一面倒恥笑,我則五體投地"。
作者馮睎干說,"unhealthy wind"是有來歷的:據港大98年版《Chinese Fictio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作者楊嵐博士(Lan Yang)用英文解釋文革時期中國小說的用語時,把"不正之風"釋作"unhealthy wind-politically unhealthy tendency","歪風"則釋為"evil wind-politically unhealthy views"。作者懷疑法庭譯者參考過這部書,根本在暗諷法官的文革語言,更妙的是,這種翻譯也是另類"違法達義"──以違反英語常規的手段,達致春秋褒貶的目標。
沒有人權的中國多邊主義
《紐約時報》發表評論《"中國特色"的多邊主義》,作者ESWAR PRASAD說,中國正在塑造一個新的多邊體系,這個體系的基調和游戲規則由它確定。這種策略對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推動將比純粹建立在經濟實力上的單邊方式要有效得多--到目前為止,後者給中國帶來了好壞不一的結果。美國顯然在退出多邊關係,而中國卻在有效利用這種方式,這是它醞釀多年的方式,現在終於結出了果實。
文章說,這種多邊關係基於交易原則,與美國等西方經濟體所主張的那種全球秩序大不相同,後者基於信任和相互合作。它將迴避民主、人權和言論自由等價值觀,而這些正是美國長期以來努力在全球推廣的價值觀。中國的戰略有兩個主要方面。一個是在現有的國際機構中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從內部改變游戲規則。第二個方面是建立自己的國際機構。這給北京控制資金、制定規則的一些項目披上了多邊主義的外衣。
到底誰沒有人性底線?
香港《立場新聞》發表文章《"超越人性道德底線!"》,作者袁天祐牧師說,喪子之痛,人應當予以關懷、安慰與支持,但竟然有人在教育大學民主牆貼上幸災樂禍字句,引起社會輿論的批評,"涼薄"、"冷血"、"無人性"、"超越人性道德底線"的說話都用上了。"的確涉事者做錯了,言論雖是自由,也不應過份。但我盼望這些批評只是針對行為,而非指人"。
文章說,學生的不滿,更由於我們對事和人有不同尺度。我們批評學生的行為"超越人性道德底線",但當我們看到一些權貴所作的不公義之事都閉口。學生特別提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和他太太劉霞之事。劉犯了甚麼罪大惡極的罪?但他卻被中共以言入罪,囚禁多年至患病,臨終前也不能如願,保外就醫。太太多年被軟禁,被失蹤,迫使她患上了憂鬱症,但中共仍不放過她。這是否"超越人性道德底線"之事?行這些事的人有沒有自覺不妥?有沒有改變過來?"可惜的是,我們看不見有名望的校長們,指責這些事情,只為權貴護航"。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摘編: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