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如何把北京冬奧會當籌碼?
2021年4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評論《北京冬奧會為我們帶來應對習近平的籌碼》,作者紀思道問:美國和其他民主國家是否應該參加一屆存在種族滅絕行為的政府(按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的說法)主辦的冬季奧運會?
作者認為,中國政府對新疆的鎮壓並不符合通常說的種族滅絕,但確實符合國際公約的定義。至於北京奧運會,作者的底線是:運動員應該參加比賽,電視應該播放比賽,但是政府官員和公司不應插手。作者希望在北京的運動員能夠利用一切機會來喚起人們對新疆或其他地方鎮壓的關注。
作者認為,奧委會曾試圖禁止運動員使用人權符號和手勢,理由是這不符合奧林匹克精神,但這太荒謬了。奧林匹克歷史上最著名的手勢是1968年,當時短跑運動員約翰‧卡洛斯(John Carlos)和湯米‧史密斯(Tommie Smith)高舉拳頭,向黑人權利致敬;這一行為遭到多年的譴責,而現在他們被譽為道德領袖,並入選美國奧林匹克名人堂。明年穿「拯救新疆」或「結束種族滅絕」T恤的運動員可能會被奧運官員找麻煩,但總有一天,他們也會被視為英雄。
香港抗疫:自救模式源自對政府不信任
香港《端傳媒》發表文章《學人對談|袁瑋熙 x 溫健民:政治失效後,香港人是如何抗疫自救的》, 文章認為,疫情之下香港公民社會的角色,是近年林林總總社會自救的縮影。政治學者溫健民說,"外國學者可能覺得對政府的信任很重要,但我們的研究告訴他們,當有一個很強的公民社會時,其實人們是能做到自救(self-help)的"。
政治學者袁瑋熙認為,這種互助自救模式,和社會運動一樣,都是源於不信任:政府"搞唔掂",或者是不會實際幫到我們,唯有是"我們"作為一個群體互相幫忙。這是一個長期發展來的,和社會運動相輔相成。因為建立了這樣一個共同體,才會有這麼多人走出來投身社會運動,而社會運動也會反過來影響人。
袁瑋熙說,以目前的政治氣候,很難像以往那樣,有某些政治議題就爆發出來。但可能在大的疫症或者危機上,會重新呈現本身有的結構和模樣。未必是政治事件,可能是一些特大公眾事件。"未來可能也會有一些'黑天鵝'現象出現,我們突然就會重新看到香港應該有的樣子。但會怎樣變化,這真的是一個問號,我想大家都在摸索中。"
台海局勢:人類已走出叢林社會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台海局勢的"梅洛斯陷阱"》,作者黃維幸說,中美關係的死結,以及中美以及兩岸人民無論對"修昔底德"或"梅洛斯"陷阱的焦慮,最根本的理由不在兩國的任何一國是否能保持霸權。歸根究底,兩方的明說或潛在的假設和前提,是以相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優勝劣敗,強者生存"的生物叢林觀點,誤用到人類群體的關係。
文章說,人類既然已經成了世界村,經濟,核武,生態,交通,訊息,犯罪,難民,健衛,無一不是世界群體生存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這種關係無法以優勝劣敗的競爭處理,道理與處理其他群體關係相同。世界村的成員不是敵人或競爭對手,而是在自我提升之中合作互助,共存共榮,共同創造人類群體的繁榮與和平的夥伴。繁榮發展,和平穩定,不靠壓迫或戰爭,掠奪資源和權力。在這種文明的價值和結構之下,不必以軍備和戰爭作為大國,也不必煩惱如何平衡 "合作"與"競爭"的所謂 "建設性的競爭戰略"。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