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今日西湖,明日南海?
2016年9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時評人莫之許文章《G20大會與局部戒嚴體制》指出,杭州G20大會大規模使用體制直接支配的強制力量,對社會有相當深度的動員,擴大管控對象、進而針對所有社會成員進行監控,使得這一模式超越了只針對特定群體的維穩模式,更像是無差別地針對所有成員的局部戒嚴狀態。
莫之許認為,體制試圖通過自2008年奧運會以來使用的這一模式,有地效應對可能出現的大規模突發聚集。2008年拉薩「3.14事件」、2009年烏魯木齊「7.5事件」之後,西藏和新疆地區均出現了與此類似的局部戒嚴狀態。如今的G20安保,無非是在為此進行演習和準備。對於專政體制來說,「顏色革命」是其揮之不去的恐懼,而從民間對G20安保的各種怨言來看,當下為了挽救這一命運的努力,卻可能最終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背叛香港的偽建制派」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體面的香港公民》,作者林道群批評「所謂的建制派」說,「本來是一個淺顯的道理,我們要的是監察政府、制衡權力的立法會議員,你卻自我獻媚定位建制,保駕護航附和特首叫囂,攻擊泛民攻擊司法獨立,圍攻學生,慫恿操控新聞出版言論自由惡行」。
林道群引用作者陳冠中的話說,現在香港的所謂建制派其實是背叛香港的偽建制派,「作為最有權有勢的香港既得利益中流砥柱、最有資格代表香港的建制一派,竟然不盡自己的本份,不站在香港本土的主場,不捍衛香港共同體的主體利益,不去堅定的遵守《中英聯合聲明》承諾及《基本法》規範的一國兩制、港人民主治港、高度自治,背棄了中立特首、中立政府的特區建制設定」。
重大問題討論不容迴避
香港《明報》發表時評人吳靄儀文章《撐議會:撐開2047前途討論空間》指出,一直以來,建制派在議會的主要角色,是阻止任何重大問題在立法會得到真正的辯論。今次選舉,關心香港的選民,首要目標就是要以選票結束建制派在議會壟斷議程的霸權。「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奪回屬於香港市民的辯論空間。這是選民的責任,不單止是候選人或當選為議員的人的責任」。
吳靄儀指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是不可逃避的現實。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政治文化與價值都無法容納「香港人」身份所代表的文化價值,也是不能逃避的現實。如何處理這個現實,是不可逃避的問題。除非中央當局決意走上暴力鎮壓的不歸路,否則這個問題仍需透過理性探討和辯論去解答。
南海將成為中國的一個湖?
通過提出領土主張,甚至在附近海域造出陸地,中國在地區內的強硬姿態已經引起鄰國的敵意,促使一個反華聯盟的形成。《紐約時報》發表一組討論文章《中國的強硬姿態符合其長遠利益嗎》,達特茅斯學院政治學副教授珍妮弗•林德(Jennifer Lind)指出,這些行動引起了鄰國的憤怒,但迄今為止,北京向強勢的轉變基本上是成功的。中國的鄰國面對侵犯並沒有做出抵抗。菲律賓的反抗是最劇烈的,但主要是在法庭,而不是在海上。美國立場相對沒有那麼強硬,可能在強化中國的主張。南海將成為中國的一個湖。
美國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特聘訪問研究員艾倫•L•弗羅斯特(Ellen L. Frost)認為,霸凌只會給中國帶來短期優勢。習近平及其高層同僚對權力平衡持一種過時的看法。他們還沒能認識到,亞洲的權力平衡已經不再是一種零和博弈。形象的正當性和軟實力是很重要的。霸凌可以實現短期的戰術成果,但終歸是一種失敗的戰略,該地區穩定的根基是由美國作後盾的區域主義及和平常態。中國沒有真正的盟友。互信的朋友是用市場規模和優惠貸款都買不到的。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