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部分工業界同柏林對華政策唱反調?
2022年9月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8月,德國經濟研究所(IW)公佈的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德國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出現歷史新高。據統計,今年1月到6月,德國企業在中國的直接投資高達100億歐元。在此之前,2000年以來,德國企業在華直接投資半年最高紀錄為62億歐元。這份報告的作者馬替斯(Jürgen Matthes)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遠遠超過中國經濟對德國的依賴性。」
這份報告提醒,鑑於中國在烏克蘭戰爭中的表現以及中國對台灣的威嚇壓力越來越大,德國經濟對中國如此之大的依賴性可能會變成一個政治麻煩。因為,如果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襲擊之後西方國家對中國開展大規模製裁行動,嚴重依賴中國進口的企業將面臨大規模的供應瓶頸問題,「與中國業務規模巨大的企業甚至有可能因為銷售方面的損失而最終破產」。
儘管地緣政治風險的存在,德國企業卻在中國市場加大馬力。報告指出,「中國作為巨大的銷售市場以及那裡可獲得的短期利潤似乎太過有吸引力」。
不過,德國聯邦經濟部正在籌劃改變中國政策的路線,新路線將收緊德企在海外投資的擔保。迄今為止,如果德企在海外投資受損,其中一部分可從國家得到補償。現在,聯邦經濟部將對這條規定進行限制,而新政策不僅涉及未來投資,也包括已經做出的投資,因為國家擔保程序每過幾年就要延長。目前,德國政府做出的擔保額度高達291億歐元,其中113億歐元是為在中國的投資。
同時,聯邦經濟部考慮對投資擔保的上限進行限制。而更進一步的計劃是控制海外投資規模。目前,經濟部只能拒絕中國企業在德國參與投資,德企在中國的活動,政府只能通過擔保間接施加影響。
聯邦經濟部籌措的新思路也符合德國經濟研究所在報告中給出的建議:政策應該鼓勵那些具有嚴重風險暴露的企業對風險進行充分管控。正如報告作者馬替斯強調說的,「否則在華德國企業也有可能會出現像銀行『大到不能倒』的那種局面。」
今年6月,德國聯邦經濟部已經拒絕為大眾在華的新投資項目提供擔保。
德國汽車工業唱反調
而此後,大眾前首席執行官迪斯(Herbert Diess)在接受《明鏡周刊》採訪時說,如果沒有與中國的業務往來,德國的通貨膨脹將進一步加劇,經濟增長和就業也會受到影響。迪斯被看作是德國工業界持「中國市場對德國經濟尤為重要」觀點的代表性人物。
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發表的最新一期觀察中提到,雖然迪斯已經不再擔任大眾公司CEO,但是德國工業界支持加強與中國市場密切關係的高管人數不少。特別是在中國擁有大量投資的企業「正在爭先恐後地試圖將公共辯論拉回到對他們有利的方向」。
大眾公司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發言人凱爾(Georg Kell)在德國《商報》上撰文稱:「撤出中國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有可能會帶來經濟的沒落和社會的動蕩。我們的幸福生活並非從天而降,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同中國的貿易關係以及在中國的投資行為。而在中國,這種互動也使數百萬人得以告別貧困。中國現在是、將來也仍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並且也正在演變成重要的革新技術發源地。」
他在文章中表示:「這一市場也是德國就業崗位的保障。德國大眾的很多工作崗位都直接或間接同其中國業務有關。大眾公司三十億歐元的的中國營運收入也為該公司的在歐投資以及電動車轉型提供了幫助。與此同時,大眾公司也在進一步擴展其美國和南美洲業務。但無論如何,中國都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這一點中長期內也不會發生變化。」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梅賽德斯-賓士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松林(Ola Källenius)近日在接受德國《世界報》採訪時說,缺少中國市場的德國經濟是「一種幻想」。他說,賓士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在全球市場銷售總額中佔據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這是一個成功的故事」。他說:「我相信中國的增長潛力在未來十年仍將具有高度吸引力。……在中國市場自我設限,這只會削弱我們自己。」
在談及賓士公司如何應對台海有可能爆發衝突的風險時,康松林回應說:「認為歐洲或者美國經濟可以和中國經濟脫鉤的看法完全是一種幻想。(脫鉤)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的後果和影響,是烏克蘭戰爭造成的影響不可相提並論的水準。作為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我們總是試圖提醒人們一個開放的全球經濟可以帶來怎樣巨大的好處。但不時地總是能聽到要求從全球化退回到區域化的呼聲。」
今年6月28日,總投資超350億元人民幣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在長春正式開工。6月23日,德國寶馬集團在沈陽建設的新工廠「裡達工廠」正式開業。該項目斥資150億元人民幣,是迄今為止寶馬公司在中國市場最大的單筆投資。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