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滅頂之災的島嶼
2010年3月29日太平洋南部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卡特萊特(Carteret)珊瑚群島上的居民時間不多了。到2015年,該島嶼可能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全球氣候變暖使海平面上升。自從1993年以來,海拔高度不到一米的卡特萊特島嶼周圍的海平面上升了40釐米。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到本世紀末,全球海平面將上升一至兩米。
全世界沿海地區的居民都面臨危險,無論是美國的新奧爾良、荷蘭的鹿特丹還是孟加拉國的首都達卡,每年都有10萬居民不得不逃避洪災。然而,島嶼所面臨的危險形式特殊,島上所有土地將全部被海水覆沒。根據氣候預測的不同,它們所面臨的危險境地各不相同。但所有研究都表明,有兩大洋中的島嶼特別受到威脅。在印度洋,馬爾地夫和東帝汶已經面臨滅頂之險;在南太平洋,到本世紀末將有十多個國家可能被大海吞噬。據保護受威脅人民協會 (GfbV)估計,由於氣候變化,這些地區將有800萬居民失去家園。而極其荒謬的事實是,太平洋22個島國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總和僅佔全世界的0.06 %。
越來越多的島民打算移民
「對太平洋的原住民來說,氣候變化每天都可以感覺到,」據保護受威脅人民協會亞洲部負責人烏爾裡希•德裡烏斯(Ulrich Delius)說,「尤其在海拔不到三米的珊瑚礁島上更是人心惶惶」。太平洋巴布亞紐幾內亞政府正試圖讓卡特萊特群島上的3200個居民移居他處,南太平洋其他島國瓦努阿圖、吐瓦魯和吉里巴斯的居民已經遷移到地勢較高的地區。除此以外,越來越多的島民們設法移居國外──比如去澳洲或新西蘭。德裡烏斯解釋說,人們背井離鄉並不是因為島嶼明天就會被淹沒,而是因為「在那裡已經無法生活,因為不斷上升的海平面破壞了島嶼的淡水儲備。」
海水侵入公共供水系統,污染飲用水,並使土地無法種植。因此,有些地方蔬菜不再生長,棕櫚樹漸漸死去。此外,由於氣候變化,颱風增多,一些島嶼已經成為不毛之地。另一個問題是捕魚:一些魚類遠離島嶼,遷徙到水溫較高的海域。而對生活在島嶼上的人來說,捕魚是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其結果是:漁民更多地在珊瑚礁附近捕魚,造成魚類的天然生殖繁衍受到巨大威脅。
水下內閣會議
印度洋島國馬爾地夫總統穆罕默德•納希德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馬爾地夫遭遇同樣的問題。納希德說,時間緊迫,「我們無法和大自然討價還價,如同在集市上一樣。」納希德已成為受威脅島嶼的知名代言人,更因為他牽頭髮起轟動一時的行動。他打算用旅遊業的收入,為國民在印度、斯里蘭卡和澳洲购买土地。2009年10月,馬爾地夫內閣在水下召開會議,以在哥本哈根峰會前提醒人們關注島國的境遇。
這些島國打「求生戰役」必須爭分奪秒。島國政府在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峰會上主張制定嚴格的氣候目標:到2050年,氣溫最多比1850年上升1.5攝氏度。對他們來說,其他政府所追求氣溫升高兩度的目標遠遠不夠。代表德國弗萊堡應用生態學研究所參加哥本哈根峰會的雅各布•格萊辛(Jakob Graichen)說,「這些島國有迫於行動的壓力,所以他們成了會上的急先鋒。」大會期間,由42個國家組成的「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 勇敢登場。太平洋島國吐瓦魯是在全體大會上第一個批評各政府首腦簽署會議宣言的國家。然而,島嶼聯盟也不是處處意見一致:擁有較大船隊和旅遊業發達的國家不願意制定航空和海運交通二氧化碳排放指標。氣候專家格萊辛認為,島嶼國家取得意見一致是可能的,「已有各種不同的提議。」
島嶼──能源新政策的先鋒?
島嶼在氣候討論中尤其受到關注,因為他們自認為是能源政策改革的先鋒。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希耶羅島計劃完全脫離對化石能源載體的依賴。德國的佩爾沃姆島(Pellworm)、挪威的尤茲拉島(Utsira)以及丹麥的珊索島(Samsö)也在做相應的嘗試。至於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強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是順理成章的。馬爾地夫已經對三個風力發電和一個太陽能發電立項。此外,馬爾地夫人還敦促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解釋氣候變化和國際人權公約之間是什麼關係。
這個本來不受人關注的問題由於「氣候難民」人數的增加而成為人們注意的焦點。據估計,全球氣候難民的人數已達到2500萬。以往,聯合國難民署並沒有把這些人看成受「日內瓦公約」保護的難民,原因之一是聯合國經費緊張而不能保障對他們的救濟。
氣候變化帶來了無人能夠解答的法律問題。然而南太平洋島民的命運說明,人們急需這一問題的答案。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強調,所有國家應該承認氣候變化帶來的後果,「這是本世紀最大的問題,它事關我們的生存」。
作者:Torsten Schäfer/翁琪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