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學者:中國利用社會信用體系控制外企
2018年6月3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已經被西方媒體所詬病,被諷刺為喬治‧奧威爾小說《1984》中的情節在現實中上演。而根據本周發布的一項澳洲研究報告,這種"老大哥正在監視你"的控制體系之影響力正在向中國國界之外滲透擴散。
社會信用體系是一個複雜龐大的體系,其主旨在於根據金融信用、社群網站表現等行為標準給公民打分。這個正在醞釀之中的系統預計可能在2020年開始執行,屆時這一所謂的信用評分,將關係到公民就業、薪酬等重要領域,甚至連訂購機票、飯店等都可能受到影響。
然而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霍夫曼(Samantha Hoffman)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社會信用體系,並不止於中國的國境邊界線。她在文章中指出,國際上對於這一系統可能影響到外國企業、海外華人社區的程度並沒有充分的認識。她認為該體系甚至"有直接干涉別國主權的潛在危險"。
霍夫曼認為,在台灣的"名分"問題上諸多國際企業的遭遇就是一個例證。最近一段時間,北京要求多家航空公司更改其網頁上關於台灣的地區標示,反對航空公司把台灣單列為一個國家。
凡是在網頁上把台灣、香港或澳門列為"國家"的航空公司,都被指控違反了中國從今年開始試行的《民航行業信用管理辦法》。該管理條例也是為實現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這個整體目標而服務的。中國民航局在2017年發布這一管理辦法的時候就表示,要設立全國統一的民航行業信用訊息記錄,全面記錄相關組織和個人的基本訊息和違法失信訊息。
澳洲学者霍夫曼的研究指出,中國民航局的這一信用系統和標準普爾或者穆迪這類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所作的評級截然不同,後者主要關注金融信用,而前者則旨在保障國際安全。在涉及台灣地位問題的這些案例中,中國當局利用這一民航行業信用體系,來強迫國際航空公司承認和接受中共所主導的"事實版本",壓制對台灣地位的任何其它不同認定。
該研究報告還指出,除了民航領域之外,中國還利用其龐大的信用體系來對所有在華開展業務的國際企業加以控制。從2018年1月1日起,所有在華持有營業執照的外國公司都被納入了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它們被派發了一個18位數字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在中國頗受歡迎的日本"無印良品"公司不久前就成為這一體系的"犧牲品"。今年4月,上海市工商局對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處以20萬元的罰款,原因是其沒有妥善進貨查驗義務,銷售錯誤標注"原產國"為台灣的商品。儘管相關公司已經對相關產品進行了下架,對包裝進行了更換,但是這一次違規紀錄已經被寫入"國家企業信用訊息公示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