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林視點:能源飢渴已經滿足
2015年10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即便在中國,消費也不是直線上升。尤其是加拿大和澳洲的公司在開發天然氣田方面已進行了大量投資,並且對中國買家寄予希望:中國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和石油消費國。此外,近年來天然氣市場呈現2位數的增長,前景非常看好。況且天然氣更清潔,便宜,可以大規模取代石油。
現在看來,西方工業顯然失算。中國需要西方的天然氣比所估計的要少。這意味著能源公司可能會蒙受巨大損失。雖然中國經濟增長今年有望達到近7%,但是天然氣消費仍然停滯。截至目前,中國本年度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量,簡稱液化氣,比去年減少。2014年中國的天然氣進口整體增長還達到10%。現在,就連中國自己的天然氣產量也在急速下降。2013年,中國天然氣產量甚至增長了11.5%,到了2014年僅增長了6.9%。目前,中國每年自己開采天然氣超過100億立方米。
需求減少 價格下跌
需求減少導致價格下跌。去年秋季,100萬英熱單位(天然氣經常使用的計量單位)的天然氣售價還超過14美元,現在則不到8美元。據花旗研究所的估計,3年後,市場上將有2500萬噸天然氣過剩--超過中國一年的進口量 。據推測,這意味著到2025年,天然氣將有三分之二產能過剩。或者換句話說:中國人用來形容高速經濟增長結束的"新常態"也出現在原料工業。在持續多年的2位數增長過後,中國的原料飢渴也將緩慢但是平穩地進入有序發展的軌道。
這並非不尋常,而是完全正常。這是因為各種不利因素聚集在一起:其一是由於調整經濟結構,當下中國經濟發展放緩。不過從這一點上來說,需求還有希望重新上升。其二是阿拉伯石油工業的廉價政策導致中國也寧願購買石油而非天然氣。沙烏地阿拉伯人及其朋友試圖以此使美國大規模採用的水力壓裂技術變得無利可圖。這是一種使用水壓將岩石層壓裂,從而釋放出石油天然氣的開采方法,相對來說成本較高。
全球工業需要適應
其三是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西方迫使普丁同中國簽訂價格低廉的天然氣合同。早在去年,北京就同俄羅斯簽訂了每年進口3800萬立方米天然氣的協定,可滿足中國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需求。其他合同正在洽談之中。其四是北京投資開發北極地區的油氣田。僅為亞馬爾項目中國就投資了120億美元。除了俄羅斯和中國公司之外,也有一家法國公司參與了該項目的開發。按照計劃,該油氣田的天然氣年開采能力超過1600萬噸,從2017年就可進行第一階段的開采。
可以說,可燃化石市場的發展體現了目前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趨勢。世界市場在許多領域連續多年依賴於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國也在不停地建新房,造汽車,中國人愈發大吃大喝,增加消費,供求幾乎失衡。現在政府降低了經濟發展速度,調整了經濟結構。全球工業必須適應。人們也看到,經濟集團,地緣政治決策和中國經濟轉型的混合物是多麼輕而易舉地讓人的計劃落空。順便說一句,中國企業也有失算:澳洲Arrow能源公司-英國荷蘭皇家殼牌公司與中石油的合資企業-去年已經虧損近十億歐元,而對這家合資公司的投資就達16億歐元。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