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健康

澤林視點:學習中國的抗疫經驗

2020年3月8日

目前,沒有哪個國家有中國那麼多的有關病毒的知識和經驗。因此,德國之聲特約專欄作者澤林(Frank Sieren)認為,即使不完全適用於德國,利用這些知識是重要的。

https://p.dw.com/p/3Yx1i
China, Wuhan: Notfall-Krankenhaus in zehn Tagen erbaut
中國僅用10天建起的新冠病人隔離醫院圖片來源: Imago/L. He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中國,緊張局勢延續數星期後,病毒危機有所緩解。上周末,該國治癒出院的病人數量首次超過新增病例。而在德國,目前約有400例確診病例。感染鏈並不是總能被徹底追蹤。柏林的首個病例只是碰巧發現。正如疫情在中國的初期階段那樣,目前,在德國,人們也忐忑不安:消毒液和口罩已然售罄、到處出現囤購現象、多個大型活動被取消或延期,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旅遊博覽會--柏林國際旅遊展以及萊比錫國際書展。聯邦衞生部建議人們暫時放棄採用握手問候方式。德國尚未考慮實施大範圍封鎖或暫停近程公共交通。一方面,病例還不算多;另一方面,政界人士深知,像中國那樣對整個都市地區實施大範圍封鎖,很難在德國施行;即使是在車站、機場、購物大街、甚至餐館裡做監控、安置體溫測量點,也不在考慮之列。

義大利的行動類似中國

義大利的病例則明顯要多,其行為方式便也更向中國靠攏:整座城鎮也在一夜之間被與外界隔離。世衛組織不認為北京的措施過分。恰恰相反,世衛組織牽頭的一個25人專家小組在一份報告中表示,中方"採取了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恢弘、靈活和積極的防控措施"。該小組在中國逗留至2月24日,學習該國如何應對疫情。小組成員中也包括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的同事。專家組負責人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確信,"國際社會明顯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尚未做好準備採用中國的方法,而中國的方法是目前我們唯一知道的、被事實證明成功的方法。"

的確,民眾可能不會輕易接受對個人自由的限制。在歐洲,情緒可能會迅速轉成憤怒。數據保護問題亦然。在中國,以及在韓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們目前已可通過應用軟體隨時瞭解到,左鄰右舍中是否出現了感染病例。這完全有悖於歐洲的個人隱私觀。在中國,一旦傳出有感染病例,整個住宅小區就可以馬上被封閉。這在歐洲同樣不可能。中國那樣的有專設的警衛和液壓升降欄桿的典型的住宅小區系統,在這裡根本就不存在。自1950年代起,中國就有了那種國家行政上的最小單位,負責住區的"秩序"。監控和打探行為完全可以成為其任務之一。當然,在文革期間,這種情況比現在更普遍。德國早已擯棄了這種步步為營的心態,哪怕只是看上去沾一點邊,也會引起很多人條件反射式的抵制。再有瘟疫,也不能改變這種情況。

China Wuhan | Stadt wegen Coronavirus abgeriegelt
封城後的武漢圖片來源: Li Ling

醫療衞生系統更健全

眼下,德國儌倖還有比中國健全些的醫療衞生系統和更高的衞生標準。此外,德國人口密度低於有著65個百萬人口城市的中國。儘管如此,德國仍該嚴肅考慮,現在以致未來是否足以應對規模大一些的病毒疫情、還需擴建何種資源。根據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提供的數字,德國能將2.5萬至5萬床位轉變為隔離病房;另外,德國還有約2.8萬張醫院床位可為重病患者提供呼吸機。這在歐洲是不錯的水準。

但是,在某些地方,像人們近來在中國醫院看到的那種醫護人員的全身保護裝備卻有可能在短期內缺貨。而即使不存在護理人員患病問題,德國也會比其它地方更快出現醫學人手不足的問題。現在,德國政府危機處理小組畢竟還是計劃了,採購更多口罩、手套和服裝等醫用保護裝備,為此,將提高德國國內的生產能力,並"與歐洲夥伴聯合"。

Italien Coronavirus Rom
像這家羅馬藥店一樣,口罩幾乎在全歐都已售罄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Pizzoli

速度是中國的強項

不過,如何以及多快實現這一計劃,並不清楚。很多醫用產品的產地是中國。而在該國,自需量依舊很大。世衛組織疫情學家艾爾沃瓦德稱,"我想,我們應向中國學習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速度。"他說,"越快發現病例並作隔離,我們就越能成功地抑制"。這主要也涉及快速得到數據,從飛機乘客名單、活動的參與者名單、直到地鐵監控攝影機的影片。在德國,這又是一個困難的話題。

為能隔離輕度感染者 ,像武漢那樣的數天內建成的所謂的"方艙醫院"也可以大有意義。沒有嚴重症候的當事人可以在那裡隔離治療,無需佔有重症病床或其它醫療資源。由此,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感染風險也會小於居家隔離。然而, 這會大大限制個人自由。歐洲人可不太會心甘情願被送去做"集體隔離"。

目前,若論病毒檢測手段和速度,中國已快於西方,通常情況下,4到7小時後即出結果;在德國,則一般至少需要24小時。再者,醫保公司仍並非自動承擔全部檢測費用。即使是在旅遊限制方面,與中國相比,歐洲目前也還非常猶豫。然而,局面會在瞬息間嚴峻化,這一點,人們目前不僅在義大利、也能在韓國看到。

Frank Sieren *PROVISORISCH*
本文作者澤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Tirl

危機時期,數字基礎設施很重要

正如此前在中國已展示的那樣,它同時也顯示出,在這個危機時刻,有一個發達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何其重要。在隔離狀態下,韓國人和中國人一樣,都繼續通過網路保持聯繫、獲取訊息、影片傳送自己的日常生活場景、分享自己的憂慮、經由大量網路娛樂消費放鬆情緒。很多網上服務公司很快將線上課程納入服務項目,從健身房到公共學校,應有盡有。即使是在被"封城"的疫情中心武漢,儘管人們現在不能親到門口,而是經由住宅小區的柵欄窗口接貨,線上送餐送藥服務也一如既往十分順暢。此外,患者可經由應用軟體輕鬆延長藥方期限,而無需再去看醫生,從而感染更多人。

有一點是清楚的:無論是在德國還是在歐洲,恐慌和歇斯底里眼下都不合適。然而, 自己也想一想,可以採用哪些可適合歐洲社會習慣的措施,該不至於會有什麼壞處。因為,在全球化時代,這一點不可避免:此病毒之後是彼病毒。

 

本文作者在20多年來生活在北京。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