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上街英國為何沉默?
2014年10月10日德國之聲:香港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曾在報章撰文指英國到目前為止在香港普選問題上的反應讓人十分失望,「除了沉默,就是一些比沉默還要差的冷淡回應」。其實英國在香港抗議事件上的立場如何?為何選擇沉默?
曾銳生:英國並沒有站在香港的背後;她並不特別想看到這場抗議發生。英國也沒有積極的去表達她是支持或是反對。抗議者希望香港有民主,這其實也是英國的希望。只是,因為要考慮到中國的反應,英國根本沒有辦法去做些什麼。北京政府認為香港現狀是英美的陰謀,所以,英國無論做什麼都很可能會帶來反效果。英國深知,要是情況失控,中國會不惜一切去壓制。大家都知道最壞結果會是如何;而他們最想要做的,就是確保這最壞情況不會發生。
基於英國和香港的特殊關係以及《中英聯合聲明》,英國是否有"歷史上和道德上"的責任去為香港發聲?
即使英國有道德責任為香港發聲,她的每一句評價也會被中國視為干預。那他們該如何履行他們的責任?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英國政府本身和首相沒有表達過意見,但他們的外事委員會(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表達過對香港現狀的關注,副首相剋萊格(Nick Clegg)也有。英國以一個不會被視為干預的方式傳遞了訊息給中國。
英國的沉默是基於經濟考慮嗎?
中國在經濟上會如何影響到英國呢?說到經貿合作,德國比起中國對英國來說重要多了。德國在英國的投資比中國多,英國的投資在德國也比在中國的要多。同時,英國還有很多巨額投資在香港--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我不認為中英的經貿關係會比起英國在香港的投資重要,重要到令英國封口。經濟會是其中一個因素,經濟常常也有著影響力,但要是說這是令英國沉默的主因,我們就得有更充分的證據。
民主在英國既然這麼重要,為什麼英國在管治香港期間對此隻字不提,直到香港回歸前才把這個概念引入香港?
我們來看看戰後非殖民地化的過程:殖民地均經歷了民主化的過程,轉為了獨立及自治的國家,然後加入大英國協(Common Wealth of Nations)(國際組織,由53個主權國家組成,成員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保護國)。香港還是殖民地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加入大英國協,這是很清楚的。所以,正常的非殖民地化過程根本就不能套用在香港。要是他們在六、七十年代這樣做,必會挑動中國的神經。到了八十年代,當中英開始談到香港的前途,英國更加沒有辦法把民主帶到香港--中國明確的表達了不會接受香港民主化。《中英聯合聲明》是訂立了很多事情的框架,容許了一些選舉和改變的可能,但是一切也刻意寫的很模糊。只有這樣,聲明才會得到英國議會的通過。中國對於聲明的理解總是有點不一樣,但這是得到他們接受的唯一一個方法。
英國民眾和媒體又怎麼看香港抗議?
英國大部分人已經進入了後殖民地化的思想,很多人也對"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這個概念很模糊。對大部分人來說,香港抗議的重點不在英國的影響。他們只是沒有料到在這個地方會出現如此重大的民主運動,而且他們觀察到,運動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和平方式進行。香港人的表現,是引起英國人興趣的地方,他們對此很欣賞和尊敬。
你認為這場抗爭會如何收場?
政治從來就不是要讓所有人都滿足,而是看看有沒有可以和解的矛盾,然後不讓這些矛盾激化。中共政府不可能會逆轉他的決定。但這不代表爭取民主的人就什麼都不能做到。改革裡頭還是有一些細節可以調整或改變,可以讓香港人比較容易"消化"。
曾銳生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的中國政策研究所主任,為中英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