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破冰封,別無選擇
2008年1月23日廣告
難道就是德國外長的一封信,結束了所謂德中關係的冰封期?施泰因邁爾在他的信中,不過是重申了眾所周知的德國固有對華政策:即德國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承認台灣和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此外,德國反對台灣就申請加入聯合國推動公投,這一立場也不是新的。如果這樣一份文件就能結束兩國12年來最嚴重的外交危機,首先說明德中關係具有牢固的基礎。無論德國還是中國,都不會選擇讓雙邊關係長期僵持下去。德中兩國的經濟緊密交織在一起,在許多領域都有共同的利益,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必須合作尋求解決途徑,比如在眼下的伊朗核問題上。
下周,德國環境部長嘉布瑞爾將成為德中關係解凍後首位出訪中國的德國內閣成員。中國的環境問題的確具有全球性意義,而北京希望利用德國的環保技術解決中國的污染問題。也就是說,雙方在工作層面上又恢復了對話,但僅此而已。德國總理梅克爾與中國領導人關係之惡化,相當於她的前任施羅德因拒絕伊拉克戰爭與美國總統布希交惡。要使北京重新建立起對德國政治家的信任,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單槍匹馬,無法達到目的
中國的經濟在迅猛發展,中國人的自信也與日俱增,同時也更不願容忍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在中國官方的三大禁區:台灣問題,西藏問題和天安門事件上更是如此。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實踐這一藝術的前提是對自身的能力和機會做出理智的判斷。在與中國這樣一個崛起的大國打交道時,這就意味著,單槍匹馬是無法達到目的的。首先應該爭取歐洲的盟友。只要歐洲國家之間仍然相互勾心鬥角,北京就可以一如既往,對歐洲國家採取"各個擊破,分而治之"的策略。君不見法國總統薩科奇和英國首相布朗在最近先後訪問中國時,都沒有任何批評性的表述。因此,要想形成成功,有效的對華政策,歐洲國家必須超越狹隘的民族界限,把眼光放到整個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