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反思納粹德國焚書運動

2013年5月10日

由書堆成的柴堆:1933年5月10日,納粹德國政府焚燒了許多異見作家的書籍。而幫助把一本本書扔向火堆的,卻偏偏是大學生。

https://p.dw.com/p/18UEl
Nach der Machtübernahme 1933 ließen die Nationalsozialisten die Bücher verfemter Autoren wie Lion Feuchtwanger, Erich Kästner und Sigmund Freud verbrenn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Georg Goebel

(德國之聲中文網)1933年5月10日的晚上,大約有7萬人來到柏林歌劇院廣場。學生們用卡車和推車運來了大約2萬本書。其中包括著名德國作家亨利希‧曼(Heinrich Mann)、埃裡希‧馬裡亞‧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和英爾納茨(Joachim Ringelnatz)的作品。納粹學生代表古特亞爾(Herbert Gutjahr)發表了充滿敵視情緒的演說,他向人群中叫喊:"我們已經行動起來反對非德國的思想。我把一切非德國的都扔入烈火。"而那時他眼前被焚燒的幾千本書已經變為一片火海。23歲的古特亞爾第一個向火海中扔下了另一摞書。

"抵制非德國的思想"

這樣的一幕發生在1933年5月10日的德國各地。德國各個大學的學生們當時都放火焚燒了一些與他們的意識形態不符的作品。幾周前,大學生們就開始把自己不喜歡的作者和記者的作品從公共圖書館裡拿出來。他們看來,這些作品中有"非德國"思想,或者其作者是納粹德國的敵人。其中特別包括社會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和猶太作家。學生們不用害怕會遭遇反抗:許多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包括教授都默默地容忍了這種偷竊行為,雖然他們對其並不支持。

Buecherverbrennung/sammeln von Buechern... Nationalsozialismus / Buecherverbrennung auf dem Opernplatz in Berlin, am 10. Mai 1933. - Sammeln der beschlagnahmten Buecher auf einem Wagen, mit dem sie zur Ver- brennung auf dem Opernplatz gefahren werden.- Foto.
大學生們用各種運輸工具將書運至焚燒現場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1933年1月,納粹政權上台後,希特勒獲得了獨裁的權力。一場爭奪對德國人思想控制權的戰鬥隨即打響。當時的德國大學生聯盟於1933年4月打起了"國家已被佔領,高校還沒有!精神突擊隊開始進駐。高舉旗幟!"的標語。而這次呼籲的始作俑者是納粹學生聯盟(Nationalsozialistische Studentenbund)。從1933年4月開始,該聯盟就發起了"抵制非德國思想"的運動。5月10日的焚書行動就是這次行動的高潮。而這一切都幾乎沒有納粹德國政府的參與,學生們自己策劃並組織了此次行動。

克斯特納親眼目睹自己的作品消失在火海

柏林歌劇院廣場上的焚書是一系列相關活動的重點。電台將現場的情況轉播到德國千家萬戶。許多學生身穿沖鋒隊(SA)或黨衛軍(SS)的制服。一些被特意挑選出來的學生在高喊"烈火口號"後,不斷的向大火中扔書。其中第二句"烈火口號"是這樣說的:"反對墮落和道德淪喪。為了家庭和國家的道德與傳統。我把亨利希‧曼、格勒澤爾(Ernst Glaeser)和克斯特納(Erich Kästner)仍向大火。"

1933年5月10,著有《埃米爾和偵探們》(Emil und die Detektive)的國際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克斯特納也站在柏林歌劇院廣場上,親身經歷了這不堪入目的一場戲。回憶起當年,他寫道:"我當時站在大學門口,被兩名身穿突擊隊制服的學生夾在中間,他們是祖國的花朵,我就這麼看著我們的書被仍向熊熊烈火。這太令人作嘔了。"當時也有許多大學教授出現在焚書的現場。

Portrait von Erich Kästner am 15.04.1955. Kästner war ein deutscher Schriftsteller, Drehbuchautor und Journalist, der vor allem für seine Kinderbücher (z. B. "Emil und die Detektive", "Das doppelte Lottchen") bekannt wurde. Er war außerdem der Präsident des Deutschen PEN-Klubs.
兒童文學作家克斯特納(Erich Kästner)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Georg Goebel

國際媒體一片嘩然

大約在午夜前後,當時的宣傳部長戈培爾(Joseph Goebbels)作為主要演講者來到現場,而他本人也是德意志語言文學的博士。他向現場觀眾以及德國千家萬戶的聽眾表示。"德國的男人和女人們!極端猶太知識分子的時代已經結束,德意志革命的爆發也重新為德國掃清了這條路上的障礙。"戈培爾沒有表露出來的實情是,他對學生自發組織的這次活動其實並不看好。希特勒和他都太害怕錯失對國家社會主義(納粹)運動的控制權。

但不僅僅是出於這個原因,希特勒從那時開始決定讓他的擁護者慎重行事。外國對焚書事件一片嘩然。美國《新聞周刊》甚至把焚書稱為"書籍大屠殺"。其作品同樣被學生焚燒的德國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1821年就寫道:"燒書的地方,最後也會燒人。"海涅的話預言了殘酷的事實:幾年之後,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開始了。

沒有詩人和思想家的國度

1933年,德國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遷徙"。這個曾經被其他國家稱為"詩人和思想家之國"的國度迫使它的許多人才移民海外。作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埃裡希‧馬裡亞‧雷馬克、福伊希特萬格(Lion Feuchtwanger)和其他許多思想家當時相繼離開納粹德國。還有一些人發起了反納粹的鬥爭。諾貝爾獎得主托馬斯‧曼的書籍也於1933年5月10日被焚。他在二戰期間通過英國廣播電台向德國人表示:"這是一個警告的聲音。警告你們是像我這樣的德國人現在唯一應該做的事情。"

Bücherverbrennung 1933 / Foto. - The Book Burning / Berlin / 1933 - 8-1933-5-10-A1-9 (187488) Bücherverbrennung 1933 / Foto. Bücherverbrennung auf dem Opernplatz in Berlin am 10. Mai 1933 ('Aktion wider den undeutschen Geist'). - Beschlagnahmte Bücher und Schriften aus dem Institut des Sexualforschers Magnus Hirschfeld.- Foto. E: The Book Burning / Berlin / 1933 National Socialism / Book Burning, 1933 Book Burning at the Berlin Opernplatz on 10 May 1933 ('Action against the un-German spirit'). - Confiscated books and writings taken from the Institute of the sexual researcher Magnus Hirschfeld. - Photo.
當年自發焚書的偏偏是大學生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那些沒有到外國去的作家,大多被禁止出書。比如說克斯特納。1934年的德國已經禁止了超過3000種書籍和出版物。而大多數德國人,其中包括一些溫和的知識分子以及教授們都靜靜的接受了焚書和審查。甚至有些人還拍手稱快。這也是1933年5月焚書運動所帶來的另外一個苦澀的現實:偏偏是大學生們積極地助長了德國思想界的單一化和排異化。

作者:Marc von Lüpke 編譯:任琛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