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國繼續改革」
2012年11月14日德國之聲:大使先生,中國老一代政治人物即將卸任,新上任的領導層將承擔起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重任。從和歐盟合作的層面上來說,您本人對中國新的領導層有怎樣的期待?
艾德和:我想說三點。我們期待新一屆領導層會繼續奉行改革開放政策。在這方面,黨主席胡錦濤最近在十八大上的講話耐人尋味,因為他在其中也提到了繼續奉行政治改革的重要性。第二,我們期待中國能夠在全球政治中承擔起和其經濟地位相輔相成的責任。第三,我們希望中國會繼續和歐盟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雖然雙方之間也存在歧義。
您在這裡說到了和歐盟的合作。歐盟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所以在經濟上也佔有相當的比重。那麼北京政府又是怎樣看待歐盟的呢?
我覺得,把經濟和政治意義分開看待的做法已經過時。中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它在經濟上的地位已經至關重要,但在諸如軍事方面,中國的重要性可能還遠遠不如像美國一樣的其他幾個大國。中國應該是把歐盟看作為一個政治上的強大力量。我們之間的合作非常緊密,比如在伊朗核問題方面,歐盟這方面的負責人是外交事務高級代表阿什頓(Catherine Ashton),她和中國以及其他5個國家在此的合作非常緊密。在打擊索馬利亞海盜的"阿塔蘭塔"(Atalanta)行動方面,我們之間也有合作。歐盟負責指揮展開行動。阿什頓女士和中國領導層之間已經展開了非常深入的戰略性對話。其中會談及到全球範圍內的問題以及地區衝突。我們在此嘗試共同開發入手點。因此,歐盟對於中國來說也是一個成長中的政治力量。
但是,歐盟一方面嘗試著代表其會員國和中國進行政治上的交往。另一方面,歐盟中每一個成員國又都想自主和中國發展關係,特別是在達成利潤豐厚的經濟協議方面。所以可不可以說在歐盟各成員國都各自為政的情況下,歐盟外交政策從一開始就處於劣勢?
我們必須嘗試著分清楚經濟上的事務和統一的歐盟外交政策之間的區別。在經濟方面,歐洲每個國家當然都希望奉行自己的對外經濟政策。歐盟當然沒有任何企業。每個政府都想為本國經濟謀求最大的利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在貿易關係以及為其指定規則方面,歐盟具有獨家的權力。歐盟負責規劃與貿易有關的事宜,參加貿易協定的談判,接下來還會和中國達成投資方面的一項協議。所以,這是一種相輔相成,而非競爭的關係。在外交政策上,从里斯本條約生效後,歐盟各國在中國政策方面愈發能夠達成共鳴。我在其中也能親身體會到27個成員國外加克羅埃西亞經常能在中國政策上找到共識。
我們再回來說貿易問題。歐洲市場對於境外投資者來說是開放的。但反過來中國卻有自己的一套,強迫境外投資者在中國從事生產。而這也有可能減少歐洲的就業機會,並導致一些歐洲產品的專利權受到侵犯。歐盟作為歐洲經濟界利益的代表,難道不需要在此對中國政府表現出更強硬的態度嗎?
在有关市場準入以及和中國企業公平競爭方面,歐盟的立場十分明確。在此,我們確實存在分歧。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遠不如歐洲。同時,我們也得看到,歐洲在中國的直接投資額是中國在歐洲直接投資額的50多倍。所以,我們必須顧及到這一事實。但是歐洲也是有所行動的。比如說在公共事務招標方面,歐盟要求合作夥伴之間應該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信任。中國方面也是知道這一點的。儘管如此,中歐在雙邊投資協議中還是希望能夠增加各自的投資力度,並更加開放各自的市場。
金融危機為歐盟帶來了怎樣的衝擊,又給您擔任歐盟大使一職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這聽起來也許有些自相矛盾,但在我過去兩年的工作中,我強烈的感覺到歐盟的一些硬傷,比如金融危機、國家債務危機等等反而讓中國更加重視歐盟。為什麼呢?因為中國愈發意識到,自身的發展和歐盟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們是中國產品最大的海外市場。歐盟的企業是中國最大的技術提供方。中國非常希望能夠保住歐元。不僅僅是為了在外匯儲備方面實現多元化,而且也是因為中國希望在未來推動人民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對於中國來說,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利條件就是美元不是世界唯一的硬通貨幣。所以,我們對中國在過去幾年中為歐洲債務危機所給予的注意力以及支持都感到滿意。
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企業正在歐洲"大購物"。您認為歐洲真的可以成為平起平坐的夥伴,還是有可能面對對中國經濟產生依賴的風險?
在這個問題上,數字也能夠安撫我們的這種情緒。歐洲、歐盟仍然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12.5兆美元,比美國要多,是中國經濟總量的兩倍。所以現在不用害怕我們無法和中國平起平坐。而且,歐洲也需要這些投資。我們在開放的同時也應該擁有必要的智慧,認清在一些戰略性領域的投資,防止在此產生依賴。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真正需要開始擔心的理由。
採訪:Ralf Bosen 編譯:任琛
責編:張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