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盟商會駐中國主席談奧運後的中國

子亭2008年11月22日

本周三(11月19日),《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以「站在岔路口的超級大國」(Supermacht am Scheideweg)為題,舉行了年度中國研討會。會上,歐盟商會駐中國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先生以「奧運後的中國」為題,介紹了歐中貿易現狀並對未來中國經濟走向的預測。

https://p.dw.com/p/FzQd
北京街頭圖片來源: AP

在報告中,伍德克先生說,從目前情況看來,中國經濟面臨困難,但是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發展令人樂觀,世界將經歷中國經濟復興;中國勞動力成本、存儲成本在短期仍能維持相對低廉,且中國加快了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所以中國在近期內仍然是 "世界工廠"。對於歐盟來說,中國不是貿易威脅,而是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設置貿易壁壘不利於中國融入世界。德國之聲記者對伍德克先生進行專訪:

德國之聲:您似乎對中國短期內的經濟發展表示悲觀?

伍德克:應該這麼說,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對中國今年第三、四季度的經濟增長表示悲觀,而且我擔心明年中國經濟增長很難能達到8%。中國政府近期推出的救市政策,可能能讓中國今年的發展達到8%,但是明年上半年對中國來說會比較艱難,救市政策是否能夠得到全面貫徹執行,關係到中國明年經濟發展能否達到8%。從中長期來看,毫無疑問,中國的經濟發展讓人樂觀。

德國之聲:在報告中,您提到,除了受到全球金融危機,中國低迷的樓市也對中國未來經濟走勢造成影響。在您看來,哪個因素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影響更大?

伍德克:我認為,樓市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遠遠大於金融危機。中國對出口的依賴性不像很多人想像得那麼大。但低迷的樓市卻能夠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後果,我對此表示擔憂。政府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並開始著手救市。

德國之聲:歐盟商會每年都發布《歐盟企業在華建議書》,為歐盟企業以及中國政府、企業提供相關訊息。市場準入以及智慧財產權保護似乎一直都是建議書裡重點話題。您認為中國在改善上述方面有進步嗎?

伍德克:我們在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應該說同時作為出口商和投資商,我們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這也意味著問題的增加。總體來說,形勢不錯,但是還是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目前中國仍然有很多盜版;相關法律在實際中得不到執行。當你長年累月地聽說即將如何改變,但是實際上發生的變化不大,這讓你失去耐心。

我們當然能夠理解,像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情況很複雜,完善各種系統,需要一定時間;但是也有例子證明,有效地保護智慧財產權是可行的:比如08年奧運會的相關產品,就沒有出現盜版問題。此外,透明度、模糊的法律條款、讓人措手不及的臨時條例等等,這些都讓不少企業頭疼。總體來說,儘管有很多問題,歐盟企業在中國的經營狀況還將保持增長。

德國之聲:歐盟企業經常抱怨,中國政府向他們設置各種壁壘,增加他們在中國經營的難度。但是我們也看到,歐盟對來自中國的企業和產品也不客氣,經常扣以傾銷的帽子,或者實施其他的非關稅壁壘。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Jörg Wuttk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
歐盟商會駐中國主席伍德克圖片來源: Ziting Zhang

伍德克:在歐洲確實有中國企業面臨這些問題。但是,我舉個例子:05年上海汽車集團和南京汽車集團分別收購了英國Rover公司的全部產權;但是在中國的汽車製造行業中,外商投資比例不能超過50%,且最多只能擁有二家工廠,在這種情況下,購買一家公司完全是異想天開。再比如保險業,外資保險公司是不能參與經營汽車保險,而汽車保險業正是保險業中最重要,地方性最強的業務之一。

事實上來看,歐洲更開放。的確有中國公司對歐洲某些標準有異議,但至少歐洲沒有拒絕過來自中國的投資。但是同樣的情況在中國時常發生。談到出口,中國對歐貿易順差超過160億美元,這也顯示了歐洲相當開放,我們相信這種開放有利於中國消費者以及中國經濟發展,所以我們反對那些關於"貿易和收支平衡"(trade and balance)的討論,我們認為這種討論毫無意義,所以我們也經常告訴人們,貿易壁壘會給我們帶來損失。

德國之聲:之前有媒體報導,由於奧運期間出於安全考慮,很多工廠被要求停工,不少德國企業,特別是化工企業經營收到嚴重影響。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伍德克:確實是這樣。但是這裡我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規定不是針對外國企業的,而是行業性的規定。其實,應該說外國企業受到的影響更小,主要是中國本土企業因此受到影響更大。

德國之聲:您認為文化差異在歐盟企業在中國經營過程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伍德克:您知道嗎,我太太是美國人,她總是把美語跟英語"劃清界限",儘管兩個國家都說英語。英國跟德國間的文化差異很大,跟美國的更大。所以您能想像,希望在德國人與中國人之間找到共同語言有多難。雙方都有著良好的願望,加上勇氣、耐心,通過努力,這個目的一定都夠達到。成功的經營實例表明,求同存異是可以實現的。德國人要學會擺脫偏見,中國人也要明白,德國人的想法跟自己不一樣。當雙方都有這樣的勇氣和耐心,通過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德國之聲:非常感謝您接受採訪!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