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洲宇航期盼與中國密切合作

2005年10月17日

中國成功的完成了第二次載人太空旅行。兩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五天後,北京時間今天4:32在內蒙古草原順利著陸。在第一時間,歐洲宇航中心主任布希勒對德國之聲記者表示,就像今天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一樣,中國在科技領域也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https://p.dw.com/p/7Jk0
中國以傳統方式慶祝宇航大躍進圖片來源: dpa

兩名太空人在完成五天太空之旅後,今天凌晨順利在內蒙古草原上著陸。德國媒體對中國本次航天使命,進行了全面的追蹤報導,認為這是中國致力成為世界宇航大國道路上邁出的又一重大步驟。中國近年來在宇航技術方面發展及其迅猛,2003年完成首次載人太空飛行後,這一次的載人飛行技術複雜程度要高的多。

歐洲宇航中心載人航天部主任布希勒表示:「中國的長征火箭技術和現在的神舟載人航天器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得益於同俄羅斯在這一領域的合作。眾所周知,俄羅斯在航天技術領域在全球範圍內仍佔有領先地位。不過,中國方面在原有俄羅斯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很多成功的充實和改進,因此,中國今天取得的成績,非常值得祝賀。」

布希勒堅信,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航天技術領域的驚人表現將會越來越多。他表示,十年前,中國在科研領域並不引入關注。而今天中國的科研投資,已經佔全球科研總投入的十分之一,每年的科研經費超過一百多億美元。布希勒認為,就像今天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一樣,中國在科技領域也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布希勒表示,在航天技術領域,歐盟同中國的合作由來已久。他說:「在太空技術領域,歐盟同中國開展了許多良好的合作。比如,中方參與了歐盟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雙方還在科研衛星及月球探測等領域進行的合作。我相信,今後在太空研究領域,歐盟同中國的合作還大有潛力可挖。」

載人航天飛行在西方一直是一個有爭論的話題,即便是在學術界也不斷有人對載人太空飛行提出異議。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載人航天器危險系數過高,耗資巨大,象徵意義要比實際意義大得多。因為,隨著技術水準的不斷提高,很多試驗項目無人航天器同樣能夠完成。布希勒則對此觀點不以為然:「中國成功完成載人太空旅行恰恰說明,載人航天技術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首先,它的政治意義在於,載人太空旅行能夠顯示一個國家的綜合科研實力,因為航天技術畢竟是非常複雜,涉及面極廣的一個領域。另外,醫學,生物學領域的一些實驗只有通過載人航天飛行才能完成。因此,我相信,今後載人航天飛行將會越來越多。」

五十年代開始,前蘇聯和美國在太空領域進行了耗資巨大的競爭。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功完成太空之旅後,美國人不甘示弱,終於在1969年順利登上了月球。在當時,蘇美兩個超級大國在太空領域的競爭,主要也是為了顯示各自的軍事實力,因為,航天技術同導彈技術和間諜技術有著直接的關聯。直到九十年代冷戰結束後,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觀。國際空間站的建立,意味著美國,俄羅斯,歐盟及其他工業國家在這一領域的合作已經相當深入。

中國從五十年代,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涉足航天技術,五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經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完成載人太空旅行的國家。中國在航天領域的迅猛發展,當然也引起了歐洲人的關注。那麼,中國致力成為太空大國的努力,會不會掀起宇宙間新一輪的競賽呢?

「我衷心希望冷戰時期的那種競爭關係不會重現。在太空技術領域,只有各方出於和平目的,開展理智的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人類探索太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