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一體化,路漫漫而修遠
2003年10月9日其實,這個名為「峇里協和二號」條約的內容,並不是這次會議上產生的新思維。早在2002年11月的東協金邊會議上,新加坡和泰國的政府首腦就提出了建立東協經濟共同體的設想。東協十國共有五億人口,每年的貿易總額為六千億歐元。如果再加上中國和日本,這個地區就有17億消費者,它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但是,在政治和經濟互不相同的東南亞各國,各國之間早就存在諸多問題。過去幾年,在貫徹亞洲自由貿易區問題上,就曾有過麻煩。這個1992年提出的雄心勃勃的計劃遭到了一些倡議國自己的抵制。尤其在汽車工業上,爆發了爭執。雖然自今年一月起,東協成員國可在自由貿易區條件下進出口汽車,但實際上並非總能行得通。三年前,東協決定,在2003年以前把本地區的汽車進口稅降到5%,但馬來西亞為了保護本國汽車製造業,收回了原來的承諾。
保護主義和政治爭吵使投資者裹足不前,也使東南亞無法擺脫依賴美國和歐盟的地位。如果說,東協內部已難以取得一致,那麼與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建立一個泛亞洲自由貿易區的困難就更顯而易見了。這一切是否對東南亞有好處,還要等著瞧。然而,通過加強與東協的關係,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中國也許可以從中獲得額外的好處。印度由於長期以來受到投資者的淡漠,也嚮往加強於東協的貿易。
另外,按照歐盟的榜樣建立東協共同市場,其結果必然要在東南亞建立貨幣同盟。目前這還是烏托邦式的想法,新加坡總理吳作棟也說,以歐洲為樣板,設計東南亞的統一貨幣,也許需要40年到50年的時間
東協各國過去由於國情差別大、缺乏合作意願,難以走到一起。現在,日益增長的中國經濟對東南亞國家形成了巨大壓力。。80年代中期,美國的國外投資中有85%流向東南亞國家,而今天卻不足10%。大多數直接投資進入了中國。加上東南亞地區不斷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迫使東協國家並肩站在一起
新條約規定,各簽約國有義務「在正義、民主和和諧的環境中,互相並與世界和平共處」。由於東協十國中只有六國是民主國家,所以條約中寫上的這句話可以看作是一項成就。東協由汶萊、緬甸、印尼、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組成,此外,在峇里會議上作客的還有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東協內部的多樣性是東協的主要問題之一,它無法與歐盟相比,因為今天的東南亞比當年歐洲各國邁出互相接近的第一步時,更為分化、裂痕更深。東南亞有共產制度和民主制度、緬甸軍事獨裁政權,有已經很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也有屬於世界上最貧窮國家的寮國和柬埔寨。東南亞國家的政治一體化遙不可及,經濟統合也困難重重。但可以預見的是,面對中國這個這個經濟和政治上的大老虎,東協國家將力圖協調內部關係,發展各自的經濟,以新面貌立足於亞洲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