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東京奧運:中國的「愛國情操」與台灣盼被看見

李宗憲
2021年8月2日

台灣人渴望站上國際舞台,中國則有網民謾罵選手的表現不佳或攻擊他國選手,甚至有台灣藝人因支持台灣選手遭撻伐。民族主義和「愛國情操」充分展現在東京奧運會中,背後是哪些原因造成這些現象?

https://p.dw.com/p/3yQi7
Tokio | Badminton
李俊慧與劉雨辰男雙羽毛球輸給中華隊的李洋及王齊麟(中間深藍衣),馬來西亞選手獲銅牌圖片來源: Dita Alangkara/picture-alliance/AP

(德國之聲中文網)剛結束的周末,「中國台北羽球」連兩天登上中國微博熱搜,先是7月31日「中國雙塔」李俊慧與劉雨辰在男雙羽球金牌賽中,輸給中華隊的李洋及王齊麟,引發中國網民大肆批評。隔天,中國羽球選手陳雨菲險勝來自台灣的戴資穎摘金,微博則湧入了大量狂賀訊息。

這樣的激烈反應,從東京奧運展開後就從未停止過,少數中國選手因表現未達期待而遭中國網民痛批,像是有「射擊女神」之稱的中國選手王璐瑤,因未能晉級決賽而遭嘲諷;而「中國雙塔」劉雨辰和李俊慧則被說「輸得太難看」丶甚至被譏稱「國家隊輸給省隊」。後來三人分別在網上向中國網民致歉。

另外,在桌球混和雙打的金牌戰中,打敗中國的日本選手伊藤美誠,其社群網站也湧入大批中國網民留言表示不滿,該事件在日本引起廣泛關注。而除了選手遭網民攻擊,也有台灣藝人因幫選手加油而遭中國網民抨擊。在兩岸擁有高知名度的台灣藝人小S,因在社群網站上幫台灣選手加油,遭中國網民撻伐,甚至被貼上台獨標籤。

Tokyo 2020 | Eröffnung
中國代表團出席在東京2020奧運會開幕式。圖片來源: Stanislav Krasilnikov/TASS/picture alliance

民族主義從何來?

有學者認為,因為當前的地緣政治背景,各國民族主義在東奧中的表現,比往年奧運更為強烈。對運動與政治有深入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講師杜文哲(Tobias Zuser)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後,反華言論興起,使中國更難通過奧運會來向國際展現他們的軟實力,所以對內必須向國內的民眾展現其大國主導地位,並強調超級大國的論述。

這樣的論述與中國的歷史有關。研究中國與奧運史的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國琦指出,中國參加奧運時始終在強調其民族認同。1949年以前的民國時代,中國對國際體育賽事的興趣,主要源自於「救國」的概念,希望國家富強起來,尋求「治國良方」,這跟西方對於體育是要修身養性以及追求身心靈健康完全不同,而這樣的概念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持續著。

徐國琦指出,中國南開學校1908年曾提出「奧運三問」,也就是中國人參加奧運丶奪得金牌及舉辦奧運。這個目標直至2008年北京奧運中達到,成功證明中國富強,且在世界金牌榜上奪得第一。他說:「當時全世界關注北京奧運會,國際開始關注中國,中國則呈現出自信丶友好且發達的形象,中國民族主義在這一年達到高峰。」

當年,中國教練郎平帶領美國隊打敗中國隊,被中國網民狠批「叛徒」,一度成為眾矢之的,直到2016年奧運帶領中國女排暌違12年後奪金,被稱為「英雄」。

他認為,2008年北京奧運後,中國民族主義在體育上的表現已不像當年,反而更為「國際主義」,更能享受體育。他向德國之聲說:「也許中國民族主義很強,但不在體育上,因為中國的發展,已不需要透過民族主義在體育中呈現。」

新民族主義動員

有台灣學者與徐國琦的看法截然不同。研究民族主義的台灣師范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莊佳穎認為,「體育」作為民族主義動員民眾的工具,是在前一個世代,現今「小粉紅」現象是近幾年才發生,他們把中國共產黨作為崇拜的偶像,是晚期才發生,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民族主義的動員。

她解釋,近年因為「戰狼外交」以及疫情,中國目前在世界各國不被喜愛,導致中國國內的球迷丶粉絲更急於想要呈現自己國家很強丶很棒。莊佳穎並指出,中國的新世代熟悉於鍵盤或很會翻牆的「小粉紅」,也是結合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民族主義動員,而「體育」只是其中的一環,除了體育賽事,在娛樂界也持續發生。

過去,中國網民曾因意識形態在網路上對台港藝人及韓星大肆批評,最近一次就是小S因支持台灣選手而引發中國網民抨擊。

Dee Hsu Mailand Fashion Week Italien
小S因在社群網站上為台灣選手加油遭中國網民抨擊,中國品牌宣佈解約。(資料照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C. Yichuan

另外,為菲律賓奪下首枚金牌的選手則因為在社群網站發布身穿有「西菲律賓海」的衣服。並對媒體強調自己身為菲律賓選手,代表菲律賓「打敗中國」而引發中國網民群情激憤。

然而,對於中國大批「小粉紅出征」,徐國琦不以為然,他認為那只是少數「憤青」或「小粉紅」(指通過翻牆發表愛國言論的中國青年)的言論,不代表主流民意。

「反中情緒」推力

民族主義也呈現在其他的代表隊上,杜文哲向德國之聲指出,今年東奧能看到人數較少的代表隊上也有民族主義,他舉例:「中國香港丶中華台北及菲律賓都在這次的奧運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競爭力。」

今年,杜文哲所提及的三個代表隊表現精湛,香港是睽違25年後再度奪得金牌,中華台北得牌數則創下奧運史上最佳戰績,至於菲律賓則靠舉重拿下該國首枚金牌。

莊佳穎也同意這樣的看法,她認為各國民族主義比往年都還要強烈,主因是中國的「戰狼外交」引發的反中情緒。莊佳穎向德國之聲分析,中國由國家政府發動的戰狼外交影響深遠。在國際公民社會中,「戰狼」們可以隨便到其他國家侵門踏戶,隨意謾罵丶消費文化,是讓人們對中國產生厭惡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Hidilyn Diaz wins the first Olympic gold for the Philippines at Tokyo 2020
菲律賓選手迪亞茲為國家奪下首面奧運金牌,右為其中國教練高凱文。圖片來源: Gao Kaiwen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原因之一。她指出,今年奧運台灣丶泰國丶印度及菲律賓等國都有「想擊敗中國」的聲音。他說:「選手除了代表政府,某方面也代表主流社會的好惡,因為他們更在意的是全民的觀感和感受,這已經成為東奧以後各國面對中國的基調。」

菲律賓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菲律賓舉重選手迪亞茲(Hidilyn Diaz)擊敗中國奪得首枚金牌,而激起當地的愛國情操及反中情緒。菲律賓大學人類學教授內斯特‧卡斯楚(Nestor Castro)向德國之聲表示,迪亞茲激起全國的民族主義,因為他們從未得過任何一枚金牌,意義重大。

卡斯楚也指出,因迪亞茲針對南海爭議上的強硬發言,以及在南海議題上與當局的不同立場,則團結了當地的反對派以及激發反中情緒,不過卡斯楚担心,反中情緒若成反華情緒,會對菲律賓華人社群不利。

台灣:想被世界看見

台灣在奧運中的民族主義,則與疫情及兩岸關係有關。今年羽球男雙擊敗中國隊後,台灣社群網站掀起輿論熱潮,除了贊頌選手表現,也對台灣的國旗歌在奧運會上被演奏一事熱烈討論。

莊佳穎指出,台灣一直渴望被世界看到,這是台灣戰後至今的跨世代的情感需求。她並解釋,從奧運名稱到不被國際承認,台灣從來不被外界看到,因此「這種心理一直存在於台灣的集體意識之中。」

她舉例,每逢國際賽事,若有台灣人拿到獎牌就會被稱為「台灣之光」,或是讓「世界看到台灣」說法,平常沒有國際賽事時也會常常被提出來,但在國際上根本沒有「美國之光」或「英國之光」的說法。

Tokio 2020 | Badminton | Goldmedaillengewinner | Wang Chi-Lin und Lee Yang
代表台灣的羽球男雙組合王齊麟與李洋擊敗中國奪金,台媒稱他們為「台灣之光」。圖片來源: Dita Alangkara/APhoto/picture alliance

事實上,今年東奧奪牌的台灣選手,就有多名被台灣媒體稱為「台灣之光」。莊佳穎也從歷史角度分析稱,台灣日治時期結束時,就有被遺棄的感覺,因此集體心理有沒被處裡的一塊,之後來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則開始抹除台灣過去作為日本人的身份,但新的政權後來又不被國際認同。

她指出,這種因歷史而多重「不被認同」丶被扭曲的集體心理和情感結構會很明顯的在過去幾次的國際賽事特別是奧運展現出來,「因此台灣會很希望自己被看見,這也成為台灣的主流論述」。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